学习准备:不要再做难题 刘卫平说,这时的复习首先要回归书本,把书翻一翻。特别是知识薄弱环节以及书本中的例题。这些例题包含了最典型的内容和解题思路。
其次,要关注相对经典的试卷(近年各地高考题)、自己丢分的题型以及自己易错的知识点。不要再做所谓的难题。一般层次的同学争取不出差错、少出差错,瞄准做好80%的题即可。
倘若遇上真的看不进书、也读不进题时,那么不如练练字。练字范围可以是那些要求背诵的古诗词等,还可以写写理科公式。通过练写字的方式来练心境。况且,规范的书写能让阅卷老师赏心悦目,是争取印象分的重要因素。
家长这个时候就不要过多询问孩子课业方面的问题,悉心陪伴孩子就好。
学子传经 考前几天不必再做新题
谌泽昊的体会是,最后10天,心态比知识来得重要。良好的心态,是全力冲刺、正常发挥的保证。
静下心来比做题重要
对于知识系统来说,这10天纵使每天24小时挑灯夜战连轴转,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掌握的东西也是有限的。这个时候,让心静下来,也就是说保持一份平常心,对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做一做梳理,对每个学科进行重新把握,会比盲目去做再多习题都来得重要。
在梳理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这些天对一些该记该背的内容要重新背一遍。比如语文要求默写的篇目,政治大的知识点。
一些同学这时候什么都读不进去了,可能是因为一直在考虑结果,但结果是未知的,对于未知的东西往往会越想越恐惧。再加上期望与定位又存在差距,焦虑情绪也就产生了。因此,有必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定位清晰了,焦虑情绪也会得到缓解。
一些过于追求完美的好学生也会出现焦虑,这是因为他们反应过度。他们把自己的一点小缺陷当成了天大的窟窿,产生了不良连琐反应,恐慌、害怕。害怕万一,万一碰到、万一不会……为了“万一”,他们想把所有的知识都翻一遍,事实上是翻不完的。最好的做法是:尽力而为,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