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中,潘新和教授以2011年《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2012年《人生的赛跑》两篇高考满分作文为例,从题目、论点呈现方式、论者思维方式、说理方式四个方面,深入浅出而又鞭辟入里地剖析和对比了两篇文章的差异与优劣,其中,充满了许多颇具颠覆力的反诘。
如:“有热爱便有创造吗?为什么有的人对事业很热爱却没有创造,有的人一点不热爱,同样可以有创造”、“人生没法赛跑,也没必要赛跑。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起跑线都不一样,所谓的赛跑便失去了公平性,试问脑瘫的人能和大脑正常的人一起赛跑吗”?
潘新和教授对当下以“论点、论据、论证”为三要素的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了批判。在他看来,论证因为只选跟自己观点一致的材料,目无读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不讲理的。而着眼于矛盾、原因、条件的具体分析,则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此令人信服。
“高考作文满分70分,片面地正反论证的文章能得40分-50分就不错了,而要达到60分以上,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说理方法的运用中,‘证伪’(反驳)的作用大于‘证明’。”因此,潘新和教授主张高三考生用“分析法”替代、含蕴“论证法”来写议论文。他强调,单纯堆砌论据的不是好作文,有独特见解的、有说服力的作文才能得高分,但“见解”不能撇开材料,必须从命题的材料中引发。
这场时长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让台下的师生们一起领略了思想的魅力。
“威力三掌”用分析立意、说理
分析方法很多,其中“分析矛盾”、“分析原因”、“分析条件”的方法,被潘新和教授视为高考议论文获得高分的重要“三招”,不亚于三招咏春拳,降龙十八掌中“威力三掌”。
第一招:分析矛盾。即找出观点的对立面,引出论题。找到对立面,就有可能导致立意的全面,可以由此展开驳论与说理,为自己的个性化分析张本。
分析矛盾,即寻求矛盾的内在关系,找到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认识其转化的原因、条件等,是辩证思维的集中体现,是最重要的分析方法,它将立意从抽象、肤浅,推进到全面、深刻。
这方面,潘新和教授举出了很多例子。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是现实中有人失败了很多次也没有成功,有的人不失败,一次就成功了;你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可是,历史上同样有“失之桑榆,收之东隅”之说;“坚持就是胜利,许多人坚持就是失败,那得看你坚持什么”。
第二招:分析原因。即从内部的、外部的,主观的、客观的,历史的、现实的等方面进行“归因”,摆脱片面“论证”,探寻矛盾背后的原因,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告诉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矛盾。会分析矛盾、原因,就开始摆脱认知的肤浅,使认知有一定的厚度、深度。
例如“近墨者黑”,其矛盾的对立面是“近墨者白、赤……”因此,不能简单武断地说近墨者“黑”或是近墨者“白”“赤”“论证”了事,而是要分析造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而决定“近墨”是“黑”还是“白”“赤”的原因很多,要抓住其中若干主要的原因,或鲜为人知的原因,作为文章重点展开分析的部分。
第三招:分析条件。分析条件。分析条件就是限制观点。任何观点的成立都是有条件的,择其要者加以分析,体现了观点内涵的丰富,与说理的严密。例如对“诚信”论题进行分析,就要考虑诸多条件,如必须符合道义精神、对象是诚信之人、所作的是可诚信之事……反之,便不应讲诚信。
潘新和教授总结的“分析”模式是:开头,提出论题,揭示矛盾。比如“谈创造”:创造基于热爱,但是,热爱未必就有创造;中段,分析论题,可分析矛盾、原因、条件、概念、本质等。如创造要有天资、学识、勤奋、信心、想象力、创造力等;结尾,通过归纳上文阐明论点:创造需要先天与后天、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等诸多条件,缺失其一,将功亏一篑,其中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想象力、创造力。
眼睛带刺 成功取决于学养
高考高分作文、满分作文也经不起推敲,让很多人觉得震撼。如同一场头脑风暴,潘新和教授的论述给师生们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老师们在进一步思考作文教学如何才不会被人诟病。厦门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陈岩立老师说,其实,老师们平时教学中已在做指导学生们写驳论文的尝试。
有学生说以后写作文思路会变得更加开阔,但也有学生担心高考写驳论文太冒险。对此,潘新和教授说,虽然改卷老师每年不同,但在高考评卷之前,做好对阅卷老师评价标准方面的培训工作应该就不成问题。
强调驳论,强调证伪,会不会导致思想的虚无?潘新和教授表示,按事实说话,辩证说理,便能以理服人。有些论点或许不合常理,有些出格,要遵从“善”的指向,注重把握认知的“度”。
强调分析、驳论,立论(正向立意的证明)是否就无立锥之地了?潘新和教授说,在论点的全面、正确的前提下,“论证”的方法依然可以用。但任何观点都不是终极真理,逆向立意便有了一定的空间。说到底,一切议论文本质上都是“驳论文”,没有驳论,认识就不会进步、深化,就没有进行议论的价值。区别只在于有的是“显性驳论”,有的是“隐性驳论”。分析,往往可以使论者超越命题材料的含义,推进认知,进一步“接着说”。
潘新和教授认为,理想的论证模式,就是先联系原论点的对立面、矛盾、反例,然后从三到五个方面加以分析,最后收结。这样做还可以打破片面化、绝对化思维,养成多角度、多方面地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只分析了四个条件(1.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不随以止也;3.力不足者,亦不能至;4.无物以相之)就成了流传千古的不朽名篇。这么看来,学会分析,要写出千古名篇也不难。其实,把别人没有发现过、分析到的矛盾、条件、原因等,再进一步追问、深究下去,就会使你的论点出新。分析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学养与深思熟虑。
潘新和教授说:“如果同学们的眼睛从此带了刺,抓住的一个论题、命题(观点),学会运用分析矛盾、分析原因、分析条件等方法立意、说理,那就离写出高水平、有说服力的议论文不远了。”
附:两篇满分作文四方面剖析对比
1.从题目来看:前者题目就是观点,后者题目是论题,观点在结尾;
2.从论点呈现方式看:前者论点单一、抽象、空洞、肤浅、片面、不讲理。后者具体、丰富、相对全面、比较深刻(讲的理一般人想不到);
3.从思维方式看:前者是顺向的思维,即立论,材料中给什么观点照做不误,是“证明”的。后者是“驳论”的、“证伪”的。因为找到了对立面,发现材料中包含的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前者目中无人,自说自话,不管读者做何反应,是不讲理的。后者考虑读者可能的质疑,赶在读者反驳之前封住其口,是讲理的;
4.从说理方式看:前者是论证的,正反论证为主。后者一层一层分析,否定之否定,最终形成具有较丰富内涵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