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英国4岁女童玩iPad成瘾,被禁止接触iPad后,出现了“戒断症状”,症状表现为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医生称,该女童如不及时接受治疗,将在11岁前“病入膏肓”。
思北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黄先生回想,之前自己的儿子在几次被“收缴”了iPad后都哭得厉害,而且也出汗、失眠,“再不‘收缴’估计也要送去做心理治疗了”。黄先生说,自己最担心的是孩子对iPad的依赖。
此外,近期iPad对孩子视力的严重损伤报道也频见报端。
厦门科宏眼科医院郑丽梅副主任医师表示,iPad采用了先进IPS屏的技术,但是LED的背光源,会使得iPad的亮度更高,瞳孔会不断进行收缩来适应光源的变化,导致调节瞳孔的睫状肌一直保持紧张状态。同时,由于电子屏幕的不断闪烁,眼睛的睫状肌必须频繁运动。睫状肌长时间得不到松弛,高度紧张,使晶状体过度屈曲,增加屈光度,时间一长可导致睫状肌痉挛,造成调节性近视。若不及时防治,很快就会演变成真性近视。
因此,建议年龄较小的孩子最好不要接触iPad之类的电子产品,年纪大一些的孩子一定要限定时间,每次半小时,每天不超过1小时。同时,家长要提醒孩子保持良好的坐姿,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视疲劳的问题,可以适当使用一些眼药水防止眼疲劳。
寻找新的兴趣点 摆脱依赖
面对小学生对iPad的普遍着迷,教育专家认为,电子产品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产物,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从宏观上说,它们是不可抗拒的潮流。不过,其影响是利是弊,还需决定于孩子们使用的内容、目标,也就是说,家长的引导非常重要。
如同集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巨东红老师此前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所说,现在许多孩子都在玩网络游戏,或者iPad游戏,这会在无形中成了孩子们自己的“亚文化圈”,而儿童在成长阶段,就需要这样的属于他们自己的“亚文化圈”,他们需要自己的爱好、自己的语言等,完全不让孩子接触他们的“亚文化圈”,就有可能导致孩子被同伴排挤,所以家长不宜强制孩子不玩这些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