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是出在“内部”的问题,那么,一些企业对大学生劳动力的恶意使用或者对招聘会的变相利用,那就是大学生无法自行处理的“外部”症结了。
所谓的恶意使用大学生劳动力,说白了,就是一些企业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以“试用”之名招进劳动力,之后“用而不聘”。
据华大厦工一位自称遭遇过类似 “试而不用”经历的王同学介绍,这样的企业常年都在招聘,而且每次招的人数都很多。“我就奇怪了,难道他们真的每年都需要那么多人?而且那么久了就一直都招不满?”王同学觉得,“试用期间,我白白付出了努力和心血不说,三个月里,我错过的机会才是最让人心疼的。”
一位老师证实,在厦门,金融行业里确实出现过这样的企业,因为他们需要大量劳动力去推销信用卡或其他业务等,此外就是一些不知名的小企业。除了“试而不用”,还有一小部分企业则是“不试也不用”。
有学生反映,某些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表现得不感兴趣”、“面试时应付了事的态度很明显”、“招聘会还没结束就提早收摊走人,根本不像是来招人的”。
而据相关知情人透露,企业到招聘会“走过场”其实并不稀奇,原因有三:一是借招聘宣传企业,二是内定了人选后 “走程序”,三就是为了企业和招聘会主办方的“双赢”。
明确定位找到求职契合点
谈及今年的就业形势,采访中,多位就业指导老师都不约而同提及“严峻”一词,总的来说,面对这一局面,高校希望毕业生能调整好心态,能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并努力找到自身优势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契合点。
而对于目前尚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老师们也有些许建议,比如到招聘会求职的效果要好过网申,因为现场求职可以和企业招聘人员进行简单的交流,容易给招聘人员留下相对深刻的印象。就算这一企业并不在你心仪的行列,但与企业HR多聊一聊,问问企业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企业规模如何、行业的发展前景等,通过这些指标,其实可以大致衡量出企业现状,也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面试时,要紧扣岗位的素质要求。集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张晖怀老师认为,因为企业招的是对该岗位最合适的人,所以应聘者应针对岗位的需求进行主要陈述,再辅助性地结合个人优点进行展现,其间,还要从面试官提出的问题中及时判断出其想得到的人力资源点。
此外,若学生要网申,适当提及自身在知名单位的实习经历,往往可以获得加分,同时,还要注意学会从招聘者的角度考虑,并根据岗位需要灵活变更信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