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黑色套裙,手持个人简历,脚踩中跟皮鞋,寻寻觅觅,挤进人群,排队,面试,被告知回去等通知,再寻寻觅觅,再面试,再被拒,最后“凄凄惨惨戚戚”。
自去年11月起,这样屡次发生在朱妍身上的类似遭遇,一次次打击着这位原本对就业信心满满的本科外语专业应届毕业生。
前几天,朱妍刚参加过一场大型春季招聘会,结果依然还是“在等通知”。而此前,她已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不下五场,至于递出过多少简历,连她自己也数不清了。和通过网申发出去的简历相比,招聘会现场所投的简历数量“估计只能用九牛一毛来形容了”。而绝大多数网申,最后都像“石沉大海”,没了音信。
5个月前,朱妍想留在厦门,想进银行、国企、跨国公司,但现在,她觉得这个美好的愿望“离现实好遥远”,慢慢地,她稍微放低了要求。“待遇方面不是最重要的,不过必须要有发展空间。宿舍里四个人只有1个靠着家里的关系找到了工作,其他两个和我一样,都还没着落,再努力努力吧。”
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调查,截至今年1月份,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低于上届同期8个百分点。而据厦门多所高校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透露,截至目前,应届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也都有所下降。
供需失衡却还“挑肥拣瘦”
“就业难,那是因为僧多粥少,供需失衡,竞争激烈。”这是许多应届毕业生的共鸣。求职时,他们身边总会挤满对手,因为他们看到的,总是招聘摊位前永远不知疲倦的涌动人潮。
厦大中文系的小诗说:“上次我应聘的一家国企就招两个人,排了1小时的队,等到我面试时,对方已经收到七八十份简历了,那会儿离招聘会结束还有大半天时间呢。你说难不难?”
在今年厦门每所高校举行的招聘会上,国企招聘摊位前应聘者大排长龙,早已成了必须发生的盛况,可一旁小企业或民营企业的招聘摊位无人问津的冷清境遇,经常导致这样一幕幕与招聘会氛围格格不入的场景上演:弱势企业招聘负责人清闲得翻起了事先已备好的杂志。
对于这种现象,老师们并不意外,毕竟国企工资高、福利好、有面子、培训系统也完善。但从今年实际的就业大环境考虑,厦大学生工作处老师赵晓慧还是建议学生要认清形势,调整好心态,理性择业就业。
而根据厦门市人事部门的统计数据,今年厦门市生源当中非师范类毕业生总共有20867人,在用人需求方面总共有上千家用人单位上报了今年毕业生需求28333人。
从数据上看,毕业生似乎不用为就业发愁,但正由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专业或学历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结构性矛盾,所以就业变得“没有最难,只有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