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论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读书、思考——— 求知、悟道的自然结果。再聪明的人,不经过长期的读与思的积累、磨练,缺乏对特定专业、领域、问题的关注,都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论点,即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不告诉学生什么才是好的论点,如何去追求高逼真度、新颖的论点,不引导学生去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只浮皮潦草地讲要有论点、论据、论证,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这不是舍本逐末、沦道为技是什么?
清人袁枚有言:“作史三长:才、学、识缺一不可,余谓诗亦如之,而识最为先。非识,则才与学俱误用矣。”(《随园诗话》卷三)
清人章学诚也说:“夫史有三长:才、学、识也。……夫识生于心也,才出于气也。学也者,凝心以养气,炼识而成其才者也。”(《文史通义·文德》)
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在为文诸条件中,“识最为先”,即“见识”“练识”最重要。“识”,决定论点——— 文章的质量。舍此,一切都落空:“非识,则才与学俱误用矣。”人而无识,势必论点陈旧、偏颇。如此,文章未写就已经“胎死腹中”。逻辑再顺当、文辞再漂亮,也不过是一袭华丽的裹尸布罢了——— 我们的议论文教学,教学生的就是怎样包裹尸布。
那么“识”从何来?刘勰最懂为文之道,《文心雕龙》“文之枢纽”(总纲),前三篇便是:《原道》《征圣》《宗经》,这说的就是为文之根本:“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有道、圣、经,才有写作之“识”,才可以为文。
有人一定如鲠在喉:照你说的,那学生就没法学写议论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