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和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语文教育理论家。代表性专著、120余万言的《语文:表现与存在》风靡语文界。
论点是“滋养”出来的
我们说论点不是审题“审”出来,也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但究竟论点是怎么来的?回答是:“滋养”出来的。是从求知、悟道、明理中慢慢地“滋养”出来的。
犹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经过漫长的孕育过程的结果。如果母体孱弱、食不果腹、营养不良,诞下的婴儿不是死胎、早夭,就是体弱多病。——— 不学无术,靠“审”出来,“拍”出来的论点,就必定是先天不足、缺乏生命力的。
以往议论文教学以至高考,只求有一个形式上论点,只要能寻找到足够的论据来证明论点(不论论点是否有价值,是否错误),就断定是好文章,这是多么肤浅、可笑。
好比一个死胎,以为打扮得花里胡哨,就是健康的宝宝。这恐怕只是一种妄想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