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教育 >> 厦门教育  >> 正文

潘老师语文轩:关于论点的不对称“论争”(3)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如果不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值得追求的“论点”,要怎样才算自主“立论”,使他们误以为“论点”无所谓优劣,“论点”是“审”出来,“拍脑袋”“拍”出来,不但会毁了他们的现在,而且,将断送他们的未来。

   所有的学生,从接触论辩文写作开始,就必须知道真正的论点、立论是怎么回事,与他们当下是否能做到无关。一时做不到没关系,但要明白该怎样才能做到,而不是做不到就可以瞎做。

   教育,是引领成长,激励“蹿高”的。如果所教的必是眼前就能做到的,还用教吗?

   千万别再误导下去了。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本文导航
相关新闻
潘老师语文轩·21 废止读经科:功耶,罪耶?

语文之死,不是始于由文言文向白话文教育的转型,而是始于废止“读经”科。   也许,在百年前的那个瞬间,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挥毫写下“读经科一律废止”时,就已经决定了语文科这一个世纪命运之不幸。   20世纪初,语文课程首要的是“读经”。   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

立言者: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潘新和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语文教育理论家。代表性专著、120余万言的《语文:表现与存在》风靡语文界。   台海网2月28日讯 (潘新和/文)听我慢条斯理地说道,有些读者一定急不可耐:潘老师怎么搞的嘛,尽说些没用的,还不快说怎么应试?回答:无可奉...

潘老师语文轩:论点是“滋养”出来的

潘新和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语文教育理论家。代表性专著、120余万言的《语文:表现与存在》风靡语文界。 论点是“滋养”出来的  我们说论点不是审题“审”出来,也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但究竟论点是怎么来的?回答是:“滋养”出来的。是从求知...

潘老师语文轩:论辨文没有比"立论"更重要的

潘新和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语文教育理论家。代表性专著、120余万言的《语文:表现与存在》风靡语文界。  台海网1月5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魏文/文)论辨文写作之要、之难,在于“立论”(立意)。论辨之智慧,在于确立己“论”。 这本不必说的,本来就...

走出“论证”迷津

潘新和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语文教育理论家。代表性专著、120余万言的《语文:表现与存在》风靡语文界。  对“论证”作不厌其烦的否定,对沉迷于“三要素”的师生来说,想必会感到沮丧而茫然:不能“论证”,那该怎样呢?  话说回来,“论证”也不是一点没用,只是并非那么有效。它没法“证明”,顶多只能“说明”。它只是说理方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