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和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语文教育理论家。代表性专著、120余万言的《语文:表现与存在》风靡语文界。
关于论点的不对称“论争”
台海网1月17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魏文)在应试教育下,“三要素”观念下,大家已经习惯于“论点”是审题“审”出来的,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只要有个切题的“论点”就“ok”了。
你要说“论点”不该这样,许多人就会一哄而上,跟你急。觉得你太无知、太可笑了。“论点”怎么可能是那样的?那不要了学生的命吗?
自从鄙人《“议论文三要素”批判》发表之后,颇为轰动,其他不说,单就我谈到的:“‘论点’作为要素就不尽妥当。议论文本不是有‘论点’就成,它需要的不是任意的‘论点’,而是‘具有较高逼真度的论点’或‘新论点’。作为要素要对此作明确界定。”有名师就忧心忡忡、嗤之以鼻:
“就写作而言,让学生写一篇有论点的文章并不难,但要让尚未成年的高中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建立一个‘具有较高逼真度的论点’或‘新论点’,实在太难了。若教师以此为标准要求所有学生,那有些学生怕是真就无法在议论文写作上达标,甚至可能根本就迈不开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