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明(集美中学高级教师)
还给孩子经历挫折权利
听完小梅同学的讲述,想到这样一个故事:草地上有一个蛹,被一个小孩发现并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长时间,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天真的孩子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十分不忍。于是,他便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出来。然而,由于这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以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
这个故事印证了心理学的一个理论——— 挫折理论,即一个人不经历挫折是不会成长的,也就是说,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
有些家长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他们年轻打拼天下时,走了很多弯路,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所以,他们要尽其所能从各方面满足孩子的要求:优越的物质条件、充分的爱抚和关怀、多种多样的智力投资……
结果,长期生活在“特别幸福”空间里的孩子,不但对幸福的感觉明显降低,而且变得特别害怕困难了。有些孩子尚未走向社会,就因受不了一点点挫折而败下阵来。
其实,我们很明白,总有一天我们将不再有力量帮助孩子走得更远,一些家长说:“所以趁现在,我还有力气的时候,我要帮他走得更远。”但我们可能忽略了一点,当有一天我们对于孩子的“前途”有心无力时,孩子靠什么去继续他成长的道路?答案一定不是“靠以前走得很远”。
我们究竟该给孩子些什么?与其一味保护孩子少受挫折和干扰走得更快,不如帮助他们认识挫折、克服挫折来得更好。要让孩子接受挫折,就像劝人尝尝榴莲一样。榴莲外形吓人,没有人愿意碰它。接受挫折就要承受痛苦,可当你尝过了榴莲的果肉之后,你就会发现它的甜美。当孩子接受了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后,就不会再惧怕艰难险阻。受挫折的经历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因此,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受一些失败和挫折,正是爱孩子的表现。我们提倡家长接纳孩子的挫折与失败,让孩子有感受挫折的权利。
建议
增强孩子自我保护能力
罗文明老师提醒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那么我们就必须教孩子学会接受挫折。与其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孩子自己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因此,明智的父母应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吃点苦”。
第一,从积极的层面上去看问题。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出现挫折,遭遇失败是正常的。孩子只有在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学会应付困难的方法和策略。
第二,尊重孩子克服困难的权利。有的家长总喜欢为孩子代劳,对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代替。孩子是一个积极、主动发展的个体,孩子有能力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为家长,不要剥夺孩子感受挫折、克服困难的权利。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更像是一个辅导者,陪伴孩子走过遭遇挫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要用“你还记得你做错了什么”、“我就知道你会这样”等话语反复说孩子遭受挫折的地方,可以说“我知道你用心了,我更喜欢你战胜困难的样子”这样的话来鼓励孩子。
同时告诉孩子,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人人都要经历失败,勇敢的人要懂得从失败中学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让孩子明白失败的价值,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向着成功不断前进。
第三,重视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如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尽快避开,跑向人多的地方,同时大声呼救;遇到陌生人问路,应该怎样提防被骗;告诉孩子,万一遇到危险的事情,可以拨打110报警;着火了,怎样用灭火器灭火……
这些措施其实也是让孩子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它需要家长的耐心、恒心、超前的教育意识。
只要家长敢于放手,鼓励孩子勇于探索,遇到困难时适当地引导、帮助,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明白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在挫折中学会自我保护,提高孩子的应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