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教育 >> 厦门教育  >> 正文

走出“论证”迷津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燕子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潘新和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语文教育理论家。代表性专著、120余万言的《语文:表现与存在》风靡语文界。

   对“论证”作不厌其烦的否定,对沉迷于“三要素”的师生来说,想必会感到沮丧而茫然:不能“论证”,那该怎样呢?
   话说回来,“论证”也不是一点没用,只是并非那么有效。它没法“证明”,顶多只能“说明”。它只是说理方法之一,不是说理的唯一方法。它不是论辩所必须,不宜成为论辩文写作思维的中心。
   论证,说它是梨子是对的,说它是水果就不对了。吃水果不是只吃梨子,也不是非吃梨子不可。还可以吃桃子、西瓜……而且,梨子不是什么人、什么时候都能吃。否则,吃也白吃,甚至吃坏人。
   “论证”前提是论点具有发现性、较高的逼真度。这个前提,不是“论证”的结果,而是“论证”的保障。是高水平的猜想———高逼真度的“论点”,决定了“论证”的有效性,而不是“论证”决定“论点”的高逼真度。假如论点失真,论证便一钱不值。
   那么,如何才能使论点具有发现性、较高的逼真度?论辩文写作思维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一切论辩、说理所必须的是什么?
   问题似乎很复杂,但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辩证分析。学会分析,一切便迎刃而解。
   “论证”,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因为“张三、李四、王五……都死了”,所以“人皆有死”。它没说为什么“张三、李四、王五……都死了”,读罢,只知道“人皆有死”,不知道何以“人皆有死”。因而它是不讲理的。“分析”,不但使读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剖析“人皆有死”的内在、外在的原因、条件等,揭示生、老、病、死这一生命现象的内在机理,使人明白“人皆有死”的生理规律。因而它是讲理的。
   所谓“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百度百科)
   分析思维,是将事物分解开来,探究其内在矛盾关系的思维方法。这就是辩证思维,一般表现为两级思维。进一步的要求是系统分析思维、多级分析思维,即在两级分析的基础上的拓展、深化。
   从多种角度,探讨“论点”(或“论题”)内外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全面、深入地揭示论点丰富的内涵,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而分析是较有说服力的。
   论证思维,作者从抽象的片面论点出发,作目中无人的主观推论,自说自话,自以为是,置读者的质疑、证伪于不顾,一厢情愿地想当然,自然读者不以为然。
   分析思维,从分析事物各种内外关系出发,针对读者种种可能的反应——— 质疑、困惑、反驳,据此谋划说理的对策——— 释疑、解惑。其论辩、说理是目中有人,有针对性的,因而是较有说服力的。
   可见,由“论证”向“分析”转向,既是思维方法的变革,也是由“作者本位”向“读者本位”的思想方法的变革。
   如此,才能达成论辩文写作的目的:使读者信从作者的观点——— 以理服人。

   从多种角度,探讨“论点”(或“论题”)内外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全面、深入地揭示论点丰富的内涵,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而分析是较有说服力的。
   论证思维,作者从抽象的片面论点出发,作目中无人的主观推论,自说自话,自以为是,置读者的质疑、证伪于不顾,一厢情愿地想当然,自然读者不以为然。
   分析思维,从分析事物各种内外关系出发,针对读者种种可能的反应——— 质疑、困惑、反驳,据此谋划说理的对策——— 释疑、解惑。其论辩、说理是目中有人,有针对性的,因而是较有说服力的。
   可见,由“论证”向“分析”转向,既是思维方法的变革,也是由“作者本位”向“读者本位”的思想方法的变革。
   如此,才能达成论辩文写作的目的:使读者信从作者的观点——— 以理服人。

相关新闻
旗滨玻璃生产线国家“863”课题通过论证

台海网(微博)6月26日讯 (通讯员 朱少文 海峡导报记者 廖珍妹)旗滨8﹟生产线国家“863”课题“玻璃窑炉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工程示范项目”,近日通过国家、省、市环保专家的可研论证。   旗滨玻璃项目是福建省最大的民营工业项目、东山县首家上市公司,总投资140亿元。8﹟生产线国家“863”课题“玻璃窑炉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工程示范项目”预计总投资3783.7万元...

立言者: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潘新和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语文教育理论家。代表性专著、120余万言的《语文:表现与存在》风靡语文界。   台海网2月28日讯 (潘新和/文)听我慢条斯理地说道,有些读者一定急不可耐:潘老师怎么搞的嘛,尽说些没用的,还不快说怎么应试?回答:无可奉...

潘老师语文轩:论点是“滋养”出来的

潘新和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语文教育理论家。代表性专著、120余万言的《语文:表现与存在》风靡语文界。 论点是“滋养”出来的  我们说论点不是审题“审”出来,也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但究竟论点是怎么来的?回答是:“滋养”出来的。是从求知...

潘老师语文轩:关于论点的不对称“论争”

潘新和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语文教育理论家。代表性专著、120余万言的《语文:表现与存在》风靡语文界。 关于论点的不对称“论争”   台海网1月17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魏文)在应试教育下,“三要素”观念下,大家已经习惯于“论点”是审题“审”出...

潘老师语文轩:论辨文没有比"立论"更重要的

潘新和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语文教育理论家。代表性专著、120余万言的《语文:表现与存在》风靡语文界。  台海网1月5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魏文/文)论辨文写作之要、之难,在于“立论”(立意)。论辨之智慧,在于确立己“论”。 这本不必说的,本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