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上,班组长们要学习压力如何舒缓,好帮助自己的员工舒缓压力。记者 吴斯婷 摄
台海网11月27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我没进过工厂,就是来玩玩的,太累就辞职。”、“明天有朋友要来看我,既然请不了假,就干脆不做了。”……85后、90后员工正逐渐成为来厦务工人员的主力军,他们的一些特点也成了企业一线管理的新挑战。记者从厦门市人社部门获悉,为了更好地和90后员工相处,心理咨询培训受到了企业的热捧,目前厦门已有近4000名企业一线管理人员接受过心理咨询员培训。
进工厂玩玩 太累就辞职
“有一个员工,做得还不错,有一天突然跟我说他第二天开始就不来了,我吓一跳,做得好好的为什么不干了?再一问才知道,第二天他的朋友要来厦门玩,他要陪朋友,假又用完了,就干脆辞职,就算那个月的工资拿不到也无所谓。”
“我班上有一个1994年出生的女孩子,经常请假,我找她谈话了解她为什么老是请假,她说:‘我又不是出来挣钱的,干吗要做得那么累,我又不缺钱花,不想那么辛苦。’当时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我们那里最近来了一个新员工,也是90后,我先让她背检验产品的检验规范,她说小时候成绩不好,不会背。我又让她去扫描,她说太累。我问她,那你为什么要进工厂,她说没进过工厂,进来玩玩,太累就辞职。”
“我们公司有男孩子经常请假,问他为什么老是请假,他就说要陪女朋友。找他聊天沟通,他也不理。若不批准,他就旷工或者辞职。”
以上这些都是发生在厦门企业中的真实故事,是企业一线班组长们参加心理咨询员培训时分享的。据业内人士说,随着85后、90后员工大规模上岗,不少企业的员工流动率明显上升,有个别企业一年里的流动率甚至超过100%,等于所有员工都换了一遍以上。
为留住员工 心理学火了
为了适应这种新情况,厦门企业想了不少办法。除了提高员工的待遇、改善工作生活环境以外,有的企业还专门成立了新部门———员工关系部,设在人力资源部下,专门处理劳资关系、员工危机、员工关怀等事务。
厦门市人社部门举办的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师培训,也受到了企业的追捧。据介绍,仅心理咨询员培训的企业班,就已经举办过近50期,近4000人次参加了培训。参加培训的学员几乎都是企业生产一线的班组长,他们是与一线员工接触最密切的管理人员,可以直接影响到一线员工。
心理咨询员培训企业班的课程设置是围绕企业的需求进行的,班组长们要学习怎么和一线员工相处,怎么帮他们减压,甚至要学习如何处理“亲密关系”,因为生产一线上男女工都有,同班组的男女工谈恋爱时如果吵架,有时就都不来上班了。因此,班组长们需要学会帮他们调解。
心理培训课效果还不错
一个已经组织参加过十几期培训的集团表示,他们一开始只是想调和班组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只要让他们别对员工大吼大叫就可以”,好不容易招来的员工可别被吼走了,没想到培训效果不错。还有一家企业说,培训之后,班组长和员工之间打架的少了,原来一个月可能有五六起,现在顶多一起。
立林科技机加工组长蓝建平参加过心理咨询员培训,他管理着三四十名一线员工,85后、90后的占了大多数,这些员工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聪明,但也很自我,不太好管理,被逼急了就提辞职。蓝建平培训后,跟他们的沟通多了,彼此的关系也好多了,现在整个团队很有集体感。
人的需求变了企业得跟着变
“80后、90后的需求跟以前的人不一样了,所以企业的管理也得跟着变。他们是很有创造力、聪明的一代,企业要学会适应他们。”
厦门怀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顾问黄铭松在人社部门的心理咨询员培训中主讲80后、90后心理资源探索应用。他认为,以前的务工人员主要关注生理、安全方面的需要,现在的80后、90后已经超越了这一层面,更需要尊重和归属感。现代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中,个人容易被湮没,流水线工作也比较缺乏成就感,所以管理者再用老眼光、高压、军事化的管理,肯定就不行了。
黄铭松建议,企业的管理模式应该从高压转为人性化;流水线的方式不可能不要,但也要让员工体验到成就感和尊重;还要经常给员工反馈,让他们感觉有人在关心他们,有存在感,而不是坐了一天没人来关心他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