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和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语文教育理论家。代表性专著、120余万言的《语文:表现与存在》风靡语文界。
有自己的论点,这是议论的前提;“论点”的质量是文章的生命,议论文写作应当以“论点”为中心。“论点”是“本”,舍此一切都是徒劳。
然而,“三要素”不以“论点”为“本”,其“中心”是“论证”。人教版《语文》初三上册《议论文的阅读》如是说: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
这表明:
一、议论文的关键是“论证”,“三要素”思维是以“论证”方法来连接“论点”与“论据”的,是以“论证”为中心的思维;
二、论证的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即认为只要找到与“论点”统一的“论据”,就可以“证明”“论点”的正确。
议论文“说理”,被不知不觉地偷换成了寻找、堆砌符合“论点”的“论据”的过程。这一误导,让几代人上当受累,糊里糊涂地栽进不讲理的陷阱,以为靠“论据”真可以“证明”“论点”的正确,一门心思都放在找“论据”上。
因而每每造成了写作时“论据”严重缺货,歪打歪着,助推兴盛了高考泡沫经济:无数专门提供“论据”的教辅书籍、刊物,雨后春笋般欢天喜地地狂生滥长,出版商赚个盆满钵满,掩嘴偷乐,供起“三要素”金主牌位。
其实,“论据”根本没法“证明”“论点”。
“证明”方法,主要是事实论证与理论论证。前者是“归纳推理”,后者是“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要件是“完全归纳”,试想,谁能做到“完全”呢?说“人皆有死”(论点),必须罗列出“所有人皆死”(包括作者自身)的事实,才可以“证明”,否则,就没法得出“人皆有死”的判断。这办得到吗?所谓“证明”,都是简单枚举——— 不完全归纳。不完全归纳如何能得出“全称判断”呢?
说“有”易,说“无”难。找到与自己的“观点”相符合的“事实”不难,但谁能保证你看到的是全部的“事实”呢?要说“所有的天鹅皆白”,你看到所有的天鹅了吗?世界之大,如何能确定不存在黑天鹅、蓝天鹅、绿天鹅?
“论证”逻辑的“成立”,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轻率地将自己未看到的事实当做不存在;二是有意将与自己的论点不吻合的事实排除在外,视而不见。这岂不是自欺欺人?
演绎推理是归纳推理的逆向判断。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有人都死了,所以,人皆有死,亦即演绎推理的大前提,由此推出结论:你是人,你必死。如果归纳推理靠不住,据此演绎推理如何能让读者信服呢?
无论是怎样的错误乃至荒谬的论点,都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论据”。你明明是好人,要说你是坏人,难道就找不到证据吗?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不论你堆砌了多少论据,都属于不完全归纳,都不能证明论点的正确。
因而,论证,是无效的。“论证”逻辑,是建构在沙滩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