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0月25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文 张向阳/图)连日来,一些人们原以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现象在被贴上了 “中国式”的标签后,一跃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并引起无数人的关注和反省,一如“中国式接送”:每逢放学时间,家长们开着各种交通工具,扎堆中小学校门口翘首以待,导致学校附近交通堵塞。
在鹭岛,“厦门式”也是“中国式”的接送孩子现象也在每天上下学时间准时上演,并成为两代人每天的功课。
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接送
前天中午,厦外附小三年级学生阳阳放学后,背起书包就径直走到校门口。不过,他并没有一下子融入人潮中,而是站上大门旁的阶梯四处张望。
这时的阳阳,对眼前众多聚集在校门口着急等待孩子出现的家长早已是司空见惯。一会儿,嘈杂的人群里传来熟悉的声音:“阳阳,爷爷在这里!”循着声音的方向找到爷爷后,阳阳蹦下阶梯,拨开人群,好不容易跑到爷爷身边。
爷爷说,他每天都要来接阳阳,再和阳阳一起走回家。“阳阳的父母工作忙,就把我从老家接过来专门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其实从学校走路回家也就十分钟,但是我们还是放心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