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也随之迎来了期末考试。这段时间,学校没安排任何课程,但对于有些大学生来说,没课上的时间却远比上课的时候要来得繁忙。
台海网12月1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文 张向阳/图)繁忙,自然是为了复习。但令人感到吃惊的是,一些大学生的复习方法与状态却是怪象连连: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最后一课划出来的“考试范围”;他们能把同学整理出来的“考试材料”倒背如流但却不知所云;他们在这么“紧急”的状态下还不忘刷微博,把自己的网名改为“过儿”,全为能够考试及格……
最后一课成了“答记者问”
如今,平日里的一些大学课堂上,并不见得所有的同学都能全数出勤,但到了每学期的最后一课,情况就不一样了。老师们总会惊奇地发现,今天人怎么到得特别齐,而且学生们个个都特别活跃。
这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些同学的目的只有一个——— 希望老师把考试范围划得小点,再小点。可以的话,直接把考试题目告诉他们最好不过。
“我们大部分的科任老师在最后一节课都会给我们划考试范围,这最后一节课有时候都快变成‘答记者问’了,在同学们的怂恿下,老师偶尔也会直接透露些考题。”厦门某高校中文系大三张同学说,他们班很多同学不等到上完最后一节课,都不甘心开始复习,“生怕自己走了弯路”。
划完考试范围,就是以宿舍为单位进行的分工合作了。在大二学生陈洋的宿舍里,有人负责核对老师划的考试范围并将其录入电脑,有人负责到处向同学借用课堂笔记,有人负责整理课件,有人负责将这些材料拿去复印,之后分发共享。
“期末一开始,考试是一科接着一科地来,这时候我们每个人要一边复习一边把下一科的材料准备好,所以每天都搞得非常忙。”陈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