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思明区、湖里区等区域,教师已开始在区域内 “流动”。在教育界人士看来,教师在全市范围内流动是很有意义的做法,尽管教师流动可能会面临种种困难,但从长远考虑,所有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教师流动是必要的、可能的、可行的。
思明湖里已开始区内流动
目前厦门的教师已开始“流动”,但仅限于区内。
早在去年6月,思明区就公布了该区中小学教师校际流动交流方案,45周岁以下、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的成为“流动对象”,具体流动方向是,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流动,由支援学校向受援学校流动,由城区学校向相对偏远学校流动。
而在今年夏天,湖里区也出台了教师校际交流方案,原则上,45周岁以下的教师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的,都要进行交流,每年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
教育界人士认为,目前教师资源实行 “区管校用”,教师流动,此举意在均衡区域教育质量,让教师有一个大教育的观念,打破了以往相对狭隘的校级归属感。
而“区内”流动仅仅是第一步,今后教师流动的步伐将跨区,将着眼于全市,而目前教师全市范围的“流动”的主要障碍早已扫清:2010年厦门市已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义务教育教师统一绩效工资标准和统一编制标准,实现市域范围的 “同城同薪”和“同城同编”。
据厦门市近日发布的《厦门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 (2011—2015年)》透露,今后五年,厦门将完善“以区为主”的教师管理体制,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和校长在区域内合理流动机制。2012年,厦门将全面实施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2014年形成比较合理的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均衡配置义务教育教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