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 本市户籍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报名昨日结束,留下一个谜团:为何厦门每年小学一年级新生报名人数只增不减,中考和高考的考生人数却逐年下降。
这几年,这一现象困扰了不少人,包括教育界的人士也在求解:难道小学招生净增的人口到了初中和高中就玩失踪?
以今年为例,思明区今年单是常住户口的小学一年级新生人数就比去年多了1000多人,湖里区早前说,净增的人数大体也是千把人,这些净增人数并不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2000余人是什么概念?以小学一年级四个班来计算,至少需要增加十所小学。
有人说,很简单,这是因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分阶段流失造成——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报考大学的三个节点,都会有一批人回老家。深究一番,似乎又不全是那么一回事——至少在思明区和湖里区,净增的人口是以常住户口为统计口径。
湖里区教育局教育科科长李可可认为,这可能是人口出生不平衡造成的。中国人喜欢扎堆做事,连生孩子这样的事也搞“团生”,例如,龙年、所谓“金猪年”,奥运年等等,孩子出生率明显提高,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龄儿童人数的忽高忽低。
同安区教育局局长叶子青认为:进城务工人员的现状也值得关注。在厦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一定是呈现金字塔状——小学和幼儿园多,初中和高中逐步减少。他的理由是:人们都是在身强力壮时出外打工,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发展得好的或许会在厦门购房入户,但是,大多数人最终还是会选择回老家 ——到了一定年龄,他们无法适应流水线上的活。
叶子青认为,学校的建设也应该呈现金字塔状——新建学校以幼儿园和小学为主。
此外,我们注意到:中考考生人数岛外有些区减少的幅度相当大,岛内变化不大。
这几天,还有一个谜团:那些上学遭挫折的家长在问:为什么不提早几年预测生源的剧增以做出对策?这令我想起一位叫苏锦联的人,这位已经去世的老人曾是市教育局督导室工作人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他每次遇到我,都在给我“敲警钟”——要呼吁赶快建学校,否则再过几年,孩子没学校上了。
苏锦联随身总携带一本本子,上面是厦门从0岁开始的每个年龄段孩子出生数量,他从中看到了厦门未来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人数。本世纪初初中生和高中生人数创新高,验证了他的预测。
当时电脑还未普及,苏锦联的这些数据是自己到市公安局用手抄,用计算器计算出来的,奇怪的是,现在我们拥有计算机等更先进计算工具,我们反倒预测不出未来的变化,当然,实事求是地说,进城务工人员和房地产的发展,使得现在的情况远比上个世纪复杂。
贴心提醒
公办小学一年级招生 外来工子女周末报名
本报讯 (记者 佘峥)公办小学一年级招生第一阶段报名昨日结束,第二阶段报名8月20日和21日进行,面对的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第一阶段报名主要针对本市户籍孩子和政策性照顾对象。据介绍,各区教育局都将核清各校能够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位的余额,在报名前对外公布。
8月20日、21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到暂住地对应的小学报名,届时,本报“家有读书郎”在线聊透透也会及时发布消息。
根据规定,如果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那么,将采取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决定谁能上公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