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 通讯员 通讯员蔡江沈、摄影张天骄 “孙子考上清华啦?恭喜恭喜啊!”翔安,蔡厝,路边挖海蛎肉的村民连连向路过的洪恭水道喜。
“听说蔡厝出‘状元’了?厉害厉害啊!”几百米之隔的后村,几个喝茶的老乡互相打探消息,啧啧称赞着。
两个村,两群村民,讨论的是同一个、也是8月以来最热的话题:翔安又出了个“状元村”蔡厝。
而此前,提起翔安“状元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后村。“状元”数量,考上专科以上大学生数量,总分600分以上数量……各种数量,各种对比,“状元村”之争,正悄然上演良性的,愉悦的。
争“状元”
都出了清华学子
“热烈庆祝蔡厝学子蔡宗延考上清华大学”、“热烈庆祝蔡厝学子考出好成绩”,大号字体,醒目的黄色,这样“高调”的红布条出现在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蔡厝,几十年来还是头一次。
这一次,蔡厝村出名了,方圆百里都知道,这里出了个翔安理科“状元”,689分,被清华大学录取。
7月29日,蔡宗延的录取通知书寄到蔡厝。很快,8月初,村里就挂出了6条红底黄字的横幅。消息不胫而走,成为这个夏天最热的话题。
“本来我要自己挂横幅的,后来村里统一制作了。”孙子蔡宗延是蔡厝考上清华大学的第一人,也让蔡厝一夜之间变成“状元村”,70岁的洪恭水很高兴。
“状元”考上清华,家里的长辈喜悦自不必说,其实也是全村人的喜事。现在,洪恭水坐在蔡厝南2号的家门口,不少村民匆忙经过,都不忘笑呵呵地道一声恭喜。
一声恭喜,抚平了蔡厝村民过去10年来淡淡的遗憾。原来,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蔡厝出的大学生就不少,同一时期,邻近的后村远远落后于他们。不料,近10年来,后村后来居上,不仅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更于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出了两个翔安高考状元,都考上了清华大学。
郭东阳是后村的第一个“状元”,2005年以662分考进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水利部下属事业单位工作。2006年,后村学子郭兆淼再夺“状元”,以708分考进清华大学,去年考入美国伯克利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这两个清华学子,让后村赢得“状元村”的美誉。
“邻近的后村,高考成绩一直很好,这次我们村也被誉为‘状元村’,能为村里争光,我感到很自豪。”8月17日开学,蔡宗延已经买好了15日的飞机票,迫不及待要飞去清华了。
“主要是要把农村的教育提上去,名号是其次的。”听说今年蔡厝出了“状元”,夺取“状元村”美誉,远在北京的郭东阳祝愿,更多学弟学妹有信心和机会考上理想学校,看看外面的世界。
争气势
万元奖新科“状元”
30个本科线以上且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准大学生受奖,最高奖学金10000元,花落考进清华的“状元”,其他上本一线的每人奖1500元,上本二线的每人1000元;不仅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还举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表演,有歌舞、魔术,还有本村的腰鼓队助兴。上周六举行的表彰联欢晚会,让蔡厝村民着实乐呵了一回。
以往可没有这样的机会,虽然每年也发奖学金,但蔡厝却没有举办过表彰大会,毕业班的孩子们只能看着隔壁后村“眼馋”。而从2003年成立教育基金会起,后村每年都会对考上大学的孩子进行表彰,上本一线的奖1000元,上本二线的500元,专科300元。
表彰不只是娃娃们的事,更是大人们的大日子;不只是有考生的家庭的事,更是全村村民共同期盼的节日。这一天,有舞台,有灯光,有即兴表演,还有可以挥动的荧光棒,受表彰的孩子俨然是个明星,坐在台下的老少乡亲成了粉丝。
郭建居是后村教育基金会的负责人之一,也是表彰大会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作为一名对课堂驾轻就熟的中学老师,他总能把表彰会的氛围控制得恰到好处,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必须大声念出受奖孩子的家长名字,而且一定不能念错。
事实上,后村一开始并非崇尚教育的村落,比起考大学,更多家长宁愿孩子早点下地种田或者出海捕鱼。1998年,一场外出乡亲座谈会在后村举行,达成共识:突破后村发展瓶颈,要从教育入手。2003年,在爱国华侨郭国泰5万多元捐款的基础上,后村教育基金会成立,几年来募得70多万元,共发出各项奖励40多万元。无疑,村民逐渐以在表彰会上被“点名”为荣,正是教育基金会潜移默化的结果。
读高中时就曾帮忙布置会场,为师兄师姐颁奖,正是在表彰大会的触动下,后村女孩郭丽媚考上湖南女子大学,有了上台接受颁奖的机会。由于大学所修的是播音主持专业,大二暑假,她还被邀请当表彰大会的主持人。“念名单时,真的为他们感到骄傲,尤其是念到自己中队的孩子时,声音还会不自觉地放大。”今年“状元村”的头衔被邻村夺走,郭丽媚有点失落。她说,每次到了8月,村民都会特别关注高考上榜情况,大家都有心维护“状元村”的荣誉。
“这是第一次,以后考得好肯定也要公开表彰。”蔡厝社区居委会分管教育的蔡高杨说,其实蔡厝一直以来也十分重视教育和奖励,但是和后村不同,没有独立的教育基金会,所以“气势”不够大,目前,他们也在积极筹备建立教育基金会。
争质量
考出去还要考得好
从总量上看,今年高考上专科线以上人数,后村61人,蔡厝48人;从上本科线人数看,后村32人,蔡厝35人;从600分以上人数看,后村6人,蔡厝6人,但650分以上高分,后村数量为零,蔡厝有4个。
“2002年至今,后村输送了523名大学生出去。”郭建居说。
“10年里,我们也出了400多名大学生。蔡厝总人口5000多人,后村基数大,有6000多人。大学生数占比相当。”蔡高杨心里也有一本明细账。
两个教育牵头人的对话,最后以互相肯定结束。
“数量上我们的确比不上你们。”蔡高杨表示。郭建居接着谦虚道,“以后我们要多抓质量。”
事实上,对于升学“质量”,郭建居早就曾有意识地进行引导。2002年,他借建立文化园提出“跳出农门”的口号,更关注的是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数量,整体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随着高考扩招的推进,2005年,他又提出“考一所好学校”的口号,鼓励孩子们冲刺重点一级达标校;去年,最新的口号是“出国深造去”,有直接从高中考到国外大学的,也有在国内读完大学出国深造的。
蔡厝没有响亮的口号,但是孩子们也暗中较着劲。这次的“状元”蔡宗延家里爸爸、妈妈、叔叔、婶婶都是大学生,而叔叔当年考的武汉大学又是家族中学校最好的,所以蔡宗延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要超过叔叔,考上比武汉大学更好的学校。蔡宗延高中读的是厦门外国语学校,只有寒暑假才能回蔡厝,一回来就会跟村里同届的朋友一起读书。“清华当时还不敢想。”蔡宗延说自己高二时的理想是考进浙江大学。没想到,最后竟然成了家乡的“状元”,还考进了清华。
蔡毓琳从小在蔡厝长大,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蔡厝历来出了很多大学生,毓琳认为,自己这种“不服输”的个性受到了身边榜样的影响。每到暑假,村里张贴出高考红榜时,毓琳和伙伴们都会悄悄关注,感到羡慕的同时心里暗下决心将来也要考个好学校。从小学到初中,毓琳的目标一直是考厦门大学,到了高中以后,又朝着复旦大学的方向努力。今年参加高考,虽然最后没有考取复旦大学,毓琳还是顺利以657分的高分考进了厦大。
郭建居透露,所谓“状元村”,在翔安的另一种解读是考上大学数量最多的村子。此前,曾有数据显示,翔安112个自然村,已经有102个借鉴“后村模式”,设立了教育基金或开展奖学助学活动,比例高达91%。2009年,翔安在高考中大获丰收,诞生16个“状元村”(全部考上大专线的村)。
不过,郭建居也坦陈,考上大学不是新闻,考上重点大学也没啥稀奇,不管是后村还是蔡厝,只有考上清华或者北大才是有“爆点”的。
“还是要加强质量。”和记者同行走访蔡厝后,郭建居再次感慨。后村党支部书记郭幸福也表示,“状元村”前几年带来的是荣誉,现在更多则是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