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长春大学,先是面试,后是笔试,笔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素描、速写、水粉和色彩。班上所有的聋哑学生都报考了绘画方向,这是因为国内高校为聋哑学生设置的专业很有限,基本上只有电脑和画画这两种。
回忆起高考,杨华丽和同学都认为英语是最难的一科。因为聋哑学生对英语音标完全没概念,所以只能死记硬背。“但为了高考,他们依然很坚持。”班主任陈素兰说。
虽然已经放暑假 却总想着回学校
现在高考结束了,但高三一班的聋哑孩子们每天最想做的,却是回到学校。
放假了,为什么还想着到学校去?学校有什么魅力那么吸引他们?
因为在特教学校,大家平时呆在一起的时间都很长,周围的同学也都听不见声音,所以杨华丽他们在学校里并不会感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而一出了学校,周围的人看不懂他们的手语,他们无法跟别人交流,有些人还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陈素兰说。
“所以说,这个集体的温暖有时候甚至胜过家庭的温暖。离开了学校,他们找不到人倾诉,就会很寂寞,很孤独,所以他们对这个集体会产生依赖也就不难理解了。”
学生听不见声音 用台灯当上课铃
日常生活中,特教学校里的孩子们相互倾述,相互鼓励。在平时学习中,他们互相帮助,也相互竞争。
因为特教学校里没有起床铃、上课铃,所以每天早上,生活委员都会把学生一个个叫醒,而教室正前方的那一盏灯就替代了上课铃,灯一亮,学生们就知道要开始上课了。
除了上课时认真看老师的手语,每天下了晚自习,高三一班的学生都会自发再多复习一个多小时。到了高三,因为学习时间总是不够用,所以他们还会在学校熄灯后偷偷打开自己的小台灯,宿舍里所有的人继续在床上挑灯夜战。
“高三那会儿,教室后面每天都会有一整排的小台灯放在那里充电,为的就是能延长晚上复习时间。”陈素兰表示,班上这样的学习氛围,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里培养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