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
大家都在补,自家不补还真不踏实
“进了好学校,并不意味着就进了保险箱,竞争肯定比一般学校还要激烈。”女儿悦悦考上了双十中学,叶女士在高兴之余还是筹划着为女儿报一个暑假高一课程 “全能班”。虽然也心疼孩子平时上学每天早出晚归,过个暑假也不能彻底放松,纵使在炎热的天气里,女儿还得背着书包在补习学校各个班里辗转,但叶女士说这也是无奈选择:现代社会的竞争无处不在,对孩子们来说也一样,没有进步就意味着退步。而若要拥有多于他人的优势和主动权,就得依赖于如何利用在学校之外的时间了。
阿聪是那种聪明有余但勤奋不足的孩子。作为父亲的吴先生平时对儿子不太关注,但阿聪今秋就要升入初三了,这个暑假一开始,吴先生就和阿聪妈妈商量:在这个假期帮助儿子查一查学习上的缺漏,补一补短腿的学科,迎接初三学年的到来,毕竟中考是孩子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倘若连理想高中都上不了,就更不用说什么理想大学了。最后一家人商定,给阿聪选报了两个班:中考英语和中考物理,每科40个课时,前后20天,这样,在这个长假里,至少通过补习让阿聪温故知新,并保持一种学习状态。
而余女士的儿子小亮下学期升初一,平时对孩子崇尚“放养”的余女士之前并不想让儿子还未踏入中学校门就盲目 “进补”,但是,看到同事、朋友的孩子都加入了“暑假补习”的行列便有些坐不住了:“其他孩子都在补,就自家孩子不补,心里还真有点不踏实了。这两天我在反思,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是不是太超脱了?就要进入中学阶段了,或许该对孩子要求得紧点。”基于这种考虑,余女士最近几天在了解和比较了几家补习学校后,打算为小亮报一个英语班,“把孩子放到补习班里补一补,至少是一种心理慰藉吧”。
观点
补还是不补,最好尊重孩子的意愿
张咏(厦门科技中学副校长、《学堂》专家顾问团成员)
客观地说,暑期“补习潮汹涌”折射出的是一种市场需求,但在“汹涌”的背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主动要求进补习班,另一种是被迫(家长要求)进补习班。前者一般是高中孩子,后者一般为初中或是更低段的孩子,这是由不同阶段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的。
就不少初中孩子来说,他们对学习大多没有什么紧迫感,学习主动性不足,往往出于家长要求无奈 “进补”;高中孩子更有自己的思想,加上高中学习内容多、难度大以及高考的竞争压力,使得他们更懂得抓紧时间学习,利用这个长假学习自然成为他们的选择,即使有些孩子进入了重点高中,学习也出类拔萃,但他们也不对自己放松要求,而成为补习学校里的“常客”,这也成为补习学校高温不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补习最重要的还是讲效果。对于那些真正想学习的孩子来说,补习还是有益的。把学习当成兴趣,并能快乐学习,自然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如果孩子被动学习,把补习当成一种“煎熬”,不仅效果差,还容易让孩子产生疲惫心理。有些父母因为自己很忙,认为把孩子放到补习班里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补还是不补,最好要从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尊重孩子的意愿,适合孩子的需要,不要盲目跟风。
暑期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各学校都有布置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安排的暑期作业,量也不少,好好完成,不仅是对过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还可以为下一学年做好准备。就新课程来说,孩子倘若能利用暑期认真自学也能解决问题,未必要完全依赖补习。
值得注意的是,补习市场良莠不齐,倘若选择补习,一定要对学校的资质和师资状况做一个细致了解。补习不要面面俱到,补习学科不是多多益善,要有针对性。此外,假期还要留有余地,给孩子放松和思考的空间,别让暑期真的成了孩子的“第三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