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6月25日讯(海峡导报学堂记者 魏文 沈晓丽 明小莉)高考优分作文,历来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今年福建省共有9篇优分作文。不过,9篇优分作文一公布,各界褒奖之余,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其中,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著名特级教师王立根老师认为,今年的优卷一律都是追求华丽,巧于“炫示”,这样的优分作文一出,今后几年必定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刮起一股 “追求华丽”的旋风,其后果不堪设想。
应本报之约,王立根老师撰文就高考优分作文追求华丽以及高考文言文作文得优分等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名家质疑华丽的包装下究竟是什么?
——说高考作文文风兼谈文言文作文
王立根(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著名特级教师)
我读了这次福建语文高考优秀作文,并不为之喝彩,而埋藏在心底的一种隐忧却涌上心头。阅卷者所提供的所谓优卷一律都是追求华丽,巧于 “炫示”。这是好现象吗?所谓 “炫示”,就是故意展示自己的才华,显露文章技巧以悦人,炫示思想,炫示积淀,炫示语言。
从这次入选高考优卷来看,几乎全是“炫示”。过去的高考作文质朴无华,近几年来却流入虚滑一路,这是危险的信号!难道议论文是这样写的吗?鲁迅、吴晗、邓拓等大师也这样写的吗?我从来都认为任何类型的好文章不能只用 “华丽”二字作为评判标准,这种文风,流弊所及,会影响一代人。
一个全身插满花的人只会让人觉得他有病,如果用真情实感来写一篇文章做到质胜于文,直抒胸臆,了无挂碍,不是更好吗?我们的阅卷者似乎只有一个标准:华丽、华丽、再华丽!
现在我随手摘几段作文,看看究竟说什么?
当人人都在“恨不能挂长绳于西天,系此西飞之日时”,麦克阿瑟一句“幸运的是我们只会失去一次生命”有如木铎醒世。当世人皆叹“风住尘香花已尽”,埋怨 “幽窗冷雨一身孤”之时,偏有人朗声道“肯信来尹别有春”,“明年春色倍还人”如清夜鸣钟。事物往往有其好的一面,人生短暂到让人不舍得用郁郁寡欢把它来填满……(1号卷:《何妨让思维转弯》)
……我亦要赞美人类谦卑的神态与丰厚的劳绩,却哀伤于灵魂的羁旅无依。你可曾听说,灵魂,是大地上的异乡者?是美,让人双膝直立行走,傲然挑战烈日!真诚,让人向之萌生称之为爱的强韧纽带,让人性溢满芬芳!是善,让这群大地上的异乡者将根基所向土地深处,却始终向上生长,不生旁枝…… (2号卷:《我与真善美诗意栖居》)
在生命的纵横阡陌,踽踽而行,或见落花翩跹衰草盘桓,或经流水人家榆柳娉婷,或恍然听见悠远山谷中传来的黄鹂声声清啼,或一路尘满客袍。在行途的终止,我站定身子,蓦然回首,曾经的舟车劳顿原来是用以抵化一个明媚的春颜,红了樱桃,绿了芭蕉。(6号卷:《只待蓦然回首》)
这说的是什么?是包装华丽的呓语!“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今年的优秀作文一出,今后几年必定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刮起一股 “追求华丽”的旋风,其后果不堪设想,这是我们这一代老教师多年深切的忧虑。中学生写作需要的是真感悟、真感情,在议论中运用大量绚丽的语言,追求所谓“文化散文”的风格,如此花哨,我们为什么不选一些真实、本色、纯净的真情文?20多万份的作文卷中不可能没有吧!阅卷者究竟要把高考作文引向何方?
更有甚者,让我惊叹不已的是一考生写一文,居然用文言文写就,把华丽包装推向极致。
中学生以 “文言”写作成名,始作俑者是2001年南京的蒋昕捷的 《赤兔之死》,“一举成名天下知”,之后,中学生用这种文体写作的也就颇有其人了。但往往让人不能卒读,更不要说“耐读”了。
《士运论》我读了数遍,颇觉此文作者确有一定文言文功底,有一定才气。但总觉文章有一股酸腐味,一个当代中学生,满口之乎者也,实在滑稽。所写的形式,古时叫八股,今日是媚俗,不是言为心生,而是取悦他人,有矫揉造作之嫌。如文章一开头就说:“余读《左传》《汉书》《三国志》,寻寻觅觅以求运道,成功诸法,然每见古之名士不得其主未尝不废书而叹焉。……余未尝不涕泗横流,扼腕叹息……”就是矫情。
一个当代中学生怎么会因古之名士不得其主涕泗横流,扼腕叹息?这是古人套话,古人因怀才不遇,可能有此慨叹,而我们中学生哪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而为之涕泗横流?而细读全文,论点也游移不定,无甚新意。说的是“士”的命运,但古代中国是一个皇权专制社会,有理想的士往往命运不佳。屈原投江、党锢之祸、东林党事件与清代文字狱都是如此,明哲保身之士为了远祸,就或辞官,或逃亡,过起桃花源中人生活,不问政事,竹林七贤、陶渊明等就是如此,这就是历史。
所以,三国之李萧远作《运命论》曰:“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士运,当然决定于当时的环境,而小作者却反其意而用之,说:“余有三叹作焉:一曰士运在此不在彼,再曰士运在勤不在求,三曰士运在我不在他。”这只能说明小作者对历史的无知。最后说:
余 于此,欲作沛然之辞以广余意,终日孜孜不倦于古今典籍,所为何事?所拥何志?张载《日知录》志曰(《近思录》记张载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论点从“士运”转移到 “士”的理想、追求。所以我说,全文论点游移,前后相左。可是推荐此文的阅卷教授却高度评价:
《士运论》是一篇大胆而新颖的文章。考生运用古文的笔法,以典故来传达思想,到位而深刻。文中所谓的“士运”即外部条件。考生以种种典故论证指出,外部条件即便再恶劣,只要内心世界完善了,便有可能改变它。这一点不可谓不新奇,它与材料强调外部条件的重要性很不一样。考生吃透了材料,不止于善用典故,并且传达了自己深刻的思考。文章几乎没有涉及材料,但又处处回应材料,是很优秀的作品。
实际上从义理、考据、辞章上看,此文实在并不高明,学写的是八股文,可八股文写作,特别讲究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一种逻辑关系。起即是提出问题;承是分听问题;转则是换一个角度,甚至是从反面来进一步分析“起”所提出的问题;合则是对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但此行文的承、转、合也不到位,论点不鲜明,也无新意,为什么会这样?还不是表达的形式束缚了表达的思想,以辞害意嘛!根据作者的才情,用现代文写一定会写得更好。
现在,且不管它是否高明,我只问阅卷者为什么要推崇它,提倡用文言文写作,这对中学作文教学有什么意义?
我从来反对中学生写文言文作文,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读好文言文就行了。用文言文写作只能破坏文风,弄得文白夹杂,写得不文不白,非古非今,后患无穷。
30年代鲁迅就批评“青年作者又在写古文,诗词中摘些好看而难懂的字面,作为变戏法的手巾,来装满自己的作品”。鲁迅的话至今乃有现实意义!
当下,哗众取宠的作文比比皆是。才华从来不应限于文采与个性。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而言,一代人的思想素质与精神厚度,才是最根本的。文章追求文采,这是对的。但不能哗众取宠。
“一篇文章的思想和文辞是相互依存的,就真正的意义来说,美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准确、得体、通顺,还是第一位的。在基础教育中,我们更需要的是写真实、本色、纯净的真情文!不知阅卷诸君有同感否?
各方声音不同于西方文化,中国的写作讲究文采,华丽的文章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张爱玲的文章就很华丽,但她的表述能让人联想文字背后的东西,是有思想的。华丽的辞藻要用对点,要注意写作技巧。文章应该做到收放自如,不需要的地方就不要堆砌,不能滥情。通篇华丽会让人觉得烦。
——— 厦大中文系教授李晓红
“漂亮的语言就如化了妆的女孩。第一眼看上去很美,但若没有思想、没有内涵,就经不起仔细欣赏。”文章应以内容为主,真正打动人的也是内容和真情实感。当然,学生的高考作文也存在功利的思想,高考阅卷时间很短,为博得阅卷老师的好感而堆砌华丽辞藻。
——— 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施茂枝
从今年的高考优分作文来看,的确很多习作辞藻比较华丽。如果高考优分作文向 “华丽语言”有所倾斜的话,对中学的语文教学多多少少有些误导,语文老师在教写作时难免会往这边靠,这也导致不少老师在高三最后临考时,不仅教学生立意审题,还叮嘱学生字写得漂亮点,语言用得好一点。
一篇好的作文,应是写真情实感,写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事,如果只是用华丽辞藻掩盖空洞的内容,这种文风不可取。
——— 同安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苏承伟
“华丽作文”既然上优秀作文那肯定是有导向性的,就是要给大家模仿的榜样,但模仿不能盲目,应根据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高考就是为了拿高分,按照老师的说法,评卷老师的确喜欢辞藻华丽的文章,虽然它不是唯一方法,但它是最有效简单的方法。有需求才有市场,可以说这是高考评卷标准所引起的风潮。如果要改善,应从评卷的标准角度改善吧。
——— 高三学生小陈
文字优美固然是好事,但是写作不是为了文字优美而写作,特别是在议论文中,一味地堆砌华丽的文字,一味地把重点放在表现自己的文字才华上,甚至一味地想用下自己背下的所有优美文字,必将降低文章的说服力。优美的文字是为了表现文章,有感而发而不是做作虚伪,这才是写作的真谛。
——— 高三学生小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