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6月25日讯(海峡导报学堂记者 魏文)2010高考硝烟渐散,和往年一样,福建作文题目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今年花胜去年红”,福建作文题今年首次采用不含明显感情倾向和价值判断的“新材料作文”,具有标志性意义。其审题之难度、立意之丰富及评改之不易,引起业内外人士的热烈争论,更为今后的中学作文教学及应考提供了研究价值。
厦门一中高级教师、高三语文备课组长钟斌老师从阅卷者的角度,特别撰文表达了他的看法。
概念厘清新材料作文和旧材料作文的不同
2005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三个镜头”)已经具备了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只是当时还没有出现“新材料作文”这个概念。2006年新材料作文正式亮相以来,逐渐取代了1999年才初见雏形、2000年正式登台的话题作文。总结这几年出现的数十道高考新材料作文题的得失,它命制的关键就在于“材料”的选择、加工上。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所给的材料主要有以下若干种:
①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故事;②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③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 (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④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一段或几段突出一个中心的抒情性文字;⑤揭露社会生活中某一现象的一幅或几幅组合而成的漫画……
2.要求不同:过去的作文限定文体,要求全面把握材料,写作时不能抛开材料,甚至在行文中必须引用材料。2005年上海高考作文试题这些限制都没有了,所以有人把这样的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
3.材料本身也往往不同:旧的作文材料往往带有较强的感情倾向性和较明确的观点,而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只是客观陈述现象,基本不带感情倾向,有时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或观点。
与大多新材料作文一样,虽说文体不限,但今年的福建省作文题目倾向于议论文的写作,超过九成的考生选择了议论性文体写作。记叙类文章少见,优秀记叙文更是凤毛麟角。
文以意为主写好新材料作文第一要义
“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新材料作文如果立意不准,或文不扣材,离题万里,将满盘皆输,终生遗憾。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是材料作文的重中之重。
相对于命题作文、旧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而言,新材料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考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今年福建省的高考作文,要求依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则材料,说的是一本笔记的遭遇,可分为两个部分。对材料较好的理解,通常建立在由这本笔记的命运变化而生发的思考。
具体地说,没有“一个朋友”的“发现”,那么笔记难以获得价值,格林兄弟的努力也可能“落空”。因此,“是什么原因导致笔记命运的变化?”是材料中最具发问力的思考点。
要比较透彻地理解这份材料的含义,应该多思考“笔记命运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相关意义。这种原因可以是“人的问题”,如探讨人的眼光、价值、立场、角度,可以是“事的问题”,如“偶然与必然”或“舍弃与收获”的关系。
有些文章,不是从材料的整体出发,不善于抓住“笔记命运变化”这一材料核心点,仅仅抓取材料的局部含义,虽不可判其不符合题意,但文章质量会受影响。
比如写 “坚持的意义”,有的文章只盯住材料的局部,一个劲地责怪或叹息格林兄弟不善于坚持。这种文章虽符合题意,但立意平庸。
个别作文,以为联系材料,就是抓住材料个别字眼,比如材料中出现了童话,就写一篇与材料丝毫不相关的童话故事,这是对题意的歪曲理解。
话说回来,如果考生写一篇童话故事,正是利用童话故事来发挥材料的意义,不但视为符合题意,更应依据其童话故事的具体内容评分。
再如偶然与必然,有的文章从材料看出偶然性的主宰力,有的作文强调“一个朋友”偶然发现背后的某种必然性。这不同的观点都可以视为从材料中合理地引申出来。
再有,如果作文只顾大书特书读童话的好处,也属于对题意理解有偏差,因为这则材料说的是一部童话的命运带来的启示,与“提倡读童话”这一主题关系不大。
可见,材料所能产生的意义,是多元的,但不是无限开放的。
再次强调,是材料各要素之关系产生意义,而不是材料中孤立的某一因素有意义。换言之,通过梳理,考生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分别发散思维;然后聚敛思维,进行一番比较、取舍,“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1.从格林兄弟角度:
无心插柳柳成荫
行百里者半九十
守与变
美丽的转身
不要一条胡同走到黑
中途易辙与坚持到底
2.从格林兄弟朋友的角度: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发现
换个角度看问题
伯乐的作用
打破思维定势
成就别样的美丽
转换思路的意义
3.从这件事本身的角度: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变通
偶然性与必然性
金子总会发光的
垃圾与宝贝
当幸运女神来敲门时
《格林童话》自述
可见,考生写作可供选择的角度不少,有话可说。然而,由于这则“材料”较复杂,头绪多,信息量大,冗余信息产生干扰,致使部分考生可能一时犯晕,加之考场上时间紧迫,不容你慢慢审题,以致构思不成熟便匆忙动笔;而勉强下笔后又对自己所确定的立意信心不足,影响了写作水平的正常发挥。从阅卷现场情况看,见解深刻、论述充分的优秀作文少见,整体水平不尽如人意;而四平八稳、缺乏新意之作较多。偏题、离题的现象也有发生,例如“提倡读童话”,该考生只抓住 “材料”中的“枝节”(次要信息“童话”),并由此生发开去。以下的立意就不够切题:
付出就会成功
苦难孕育出金色的灵魂
童话——— 天使
幻想的世界
是善良总会发光
挖掘人性
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无为和有所为
让想象自由飞翔
另一条路的风景
故事与历史的关系
材料运用“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
给材料作文,无法回避考察学生运用材料的清晰性、灵活性、透彻性和深刻性。材料运用分两方面的要求。
1.运用作文试题的材料。
虽然不拘泥于考生有无引述试题原材料,但对题意的较佳理解,往往是对材料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善于调动材料的各种因素,既能突出中心,又能左右逢源。
这里,仅就材料运用能力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
⑴最佳作文,得材料之精神,整体性地运用材料能力强,能够站在材料之上,居高临下,以自我之创造性观点带动材料,盘活材料,能见出考生的独特主张。比如:当厚厚的一摞《格林童话》印成铅字,成为儿童们手中的珍宝,当慈爱的父母为婴儿朗诵那诗篇般的传说,当童话中善良的公主为孩子五彩斑斓的梦增色……这些传说的真谛,格林兄弟们苦苦寻觅的与人类发展史的联系,于无言处彰显。那便是亘古以来不变的人之血脉——— 真、善、美。这是多少简单的三个字,却总是被数数然的我们轻易忽视。格林兄弟穷究传说中的字句,希望找到隐藏其中的真理、律条,却忽略了那连邻家孩提都能总结的至真至善至美。
——— 《我与真善美诗意栖居》
⑵较好作文,很好地利用材料抽象主题,调动材料能力较强,且处处照应材料。说理比较深刻,或叙述较为生动。但文章缺少自由发挥,文章虽然颇有说服力,但对材料的运用比较刻意,较少创造性之超越。
沙砾入体,珠贝只为避免钻心之痛而分泌黏液将其包裹,不意却在岁月流逝中蕴育出璀璨夺目的珍珠。
当珍珠还是沙砾时,无人能预见它日后的耀眼,但时间涤荡,沉淀在历史中的将会是颗颗灿若星辰的明珠!——— 《珠贝无意,岁月有心》
⑶中偏上者,主题与材料关系明显,结构完整,不过,在材料运用方面,材料虽明显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但主题明显受材料约束。中心虽然比较突出,立意正确但无明显的独到之处。
学会转身,发现转身之后的美丽。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因为是黑人受到他人的嘲笑,于是她决定运用自己的音乐才能改变白人的看法。但当她看到自己苦练许久的曲子竟然轻松地被一个白人小孩弹奏时,她迷茫了。经过一段挣扎后,她选择转身,开始涉足政治,终于凭其出色的才能成为美国的国务卿。
——— 《转身后的美丽》
⑷中者作文,找到某个主题,让主题服务于材料,主题与材料虽然有联系,但某些论述略显牵强。⑸中下作文,与材料关系若即若离,论述多是点到为止,由于对材料理解模糊,观点忽左忽右,论据多有“嫁接”之嫌。主题不明确。如《苦难孕育出金色的灵魂》,
⑹较差者,几乎无法寻见材料与主题的关联,虽然文章完整,但全篇文章与材料难以构成联系。
⑺最差者,不但见不到内容与材料的任何联系,且文章支离破碎。
2.运用其它论据材料。
一般说来,议论文论据的运用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①明确的目的性。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
②选择的典型性。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择论据,避熟就生,避旧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会增加,就有利于阐述道理,会令人耳目一新。
③运用的精练性。论据运用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能说明问题,写议论文占用材料要多多益善,而选用材料要沙里淘金,精益求精。
④材料的新颖性。近几年中学生写作出现了“出言必谈李杜、下笔不外苏辛”的时尚“八股”,“四大天王 (屈陶李苏)”、“十大文化巨星(庄周、阮籍、杜甫、武则天、辛弃疾、李清照等)”纷纷粉墨登场,令人备感审美疲劳,不堪卒读。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每一篇好文章都是你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未来一段时间里,新材料作文注定是中学写作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写好新材料作文也必然成为中学生的基本功。人们常说考场作文是 “带上镣铐的舞蹈”。只要你掌握了相关的写作知识,加之以扎实的训练,“镣铐”就会变成当空舞的“彩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