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艺
高考成绩很快就会公布。据报载,山西省教育厅日前明确表示:不得采取任何方式宣传本地、本校高考成绩,不得对高考成绩进行宣传炒作,更不得依据高考成绩对学校、教师进行奖惩。
不仅是山西省教育厅禁止炒作高考成绩,广东省教育厅长最近也炮轰一些区县重奖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太功利,狠批一些区县拿录取率说事。教育部更是反复提醒不要炒作高考成绩。
但是高考成绩仍是舆论关注的热门话题。特别是高考状元,不仅会获得政府与学校的重奖,还会受到媒体明星般的关注,他们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甚至星座都会成为新闻。不少高考成绩不错的学校都忙着向社会“报喜”,还有的地方不惜花钱在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
教育部门禁止炒作高考成绩,向社会传递出一种导向,值得肯定。但是如果没有相应措施跟进,笔者认为,这种“禁止”多半只是“言禁”而已,并不能真正刹住高考成绩的“炒作风”。事实上,禁止成绩排名,禁止炒作高考成绩,禁止依据高考成绩对学校、教师进行奖惩,年年都在说,有的地方还出台了不炒作高考成绩的地方法规。但是规定归规定,高考成绩照“炒”不误。究其原因,笔者看,除了规定没有强制约束力以外,还有两个主要因素:科举考试延续下来的状元情结在某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在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下,地方政府需要教育政绩,学校需要成绩筹码。应试教育自然有其存在的土壤。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成绩与升学率仍然在左右着教育者的思维。高考前夕,有的学校还组织教师前往庙堂烧香祈祷学生考出好成绩,可谓“素质教育演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从这个角度讲,有的地方政府动用纳税人的钱重奖高考状元,为高考成绩炒作推波助澜,也就不难理解了。
即便地方政府与学校不炒作高考成绩、不搞排名榜,公众心目中的“状元情结”未必消除,学生和家长对此也未必答应。因为高考成绩仍是一名普通学生获取高等学府深造的唯一通行证;因为高考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何况,高考成绩,还仍旧是政府对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家长对学校进行评价的关键指标。
因此,在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尚未大众化、还在依靠高考选拔人才的当下,孤立地谈不炒作高考成绩,似乎有点一厢情愿。我认为,要真正减少高考成绩炒作,就应通盘考虑破解应试教育难题。先从升学选拔体制与教育评价手段改革开刀。同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改革现行高考制度与高招体制,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否则,即便教育部门再三“明确表示”禁止炒作高考成绩,也难免“有令不行”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