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和 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导,我国著名语文教育理论家。
2004年福建省高考自行命题,12年后复归全国统一命题,不知这意味着什么,将来路在何方?作为改革亲历者内心五味杂陈。
刚开始可谓欣喜若狂:总算打破了几十年大一统命题体制,10多套试卷自由竞争自然是好事。后来发现这想法太天真了。
首先,“考纲”还是一套,试卷大同小异。增加了若干命题班子,做着基本雷同化的工作,徒然增加劳动力成本。更要命的是各省命题者均缺乏高考命题经验,临时召集来,开个会便上岗了。命题教师多数来自中学,他们作为教师也许很优秀,但作为高考命题者未必优秀,有些甚至很不称职。
也许有人会说“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跑吗?”看见猪跑,跟吃过猪肉能一样吗?高考与中考、会考、质检的性质完全不一样,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中学教师不论参加什么命题,总是下意识地站在中学、自己学校,甚至自身教学的立场,而不是站在高校选拔人才的立场思考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命题“立意”与质量。
最要命的是,绝大多数命题教师(包括高校教师)没研究过高考命题。这么说恐怕会激起更大公愤:我们不研究什么也不会不研究高考命题啊!——你们是研究应试,不是命题。没研究过命题能命得好题吗?
这就触及到了高考命题改革举步维艰的死穴。是否统一命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才有利于命题质量的提高。如果命题研究仍处于民间放任自流状态,命题改革便无从谈起,命题质量的提升更是海市蜃楼。
我常因此而纠结:中国各种研究院、所多如牛毛,许多是重复性设置或因人设事,其中究竟有没有官方的“高考命题研究院、所”?
搜索“高考命题研究所”,只看到两条相关信息。其一是某民办教育机构称:“与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高考命题研究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没查到署名该研究所的成果。如确有其事,该“战略合作”显然目的不在研究高考命题,而是如何应试。
其二是哈尔滨新闻网报道:一家名叫真金教育的机构,说其授课教师来自“黑龙江高考命题研究所”“中国考试研究院”。省教育厅工作人员说并没有这两个机构。
我倒真希望存在这两个机构,每年大几百万学生参加高考,没有官方研究高考命题的机构,没有一支强大的专业高考命题研究队伍,没有厚重的研究成果,怎么保证命题质量?不从根本着眼,复归统一命题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