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把这样一门关乎生活品质,关乎生命价值的能力学科肢解得七零八落,然后血淋淋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或者,干脆关起门窗,硬生生地把手头上的几本语文书啃出“砖头”的形状,好寄希望于它能砸出个前程似锦来,我们就不难理解高中语文教学在变革道路上的顾盼茫然与步履维艰了。
同样的,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人会因为合同书上的“定”与“订”一字之差而飞走了煮熟的鸭子;为何有人会在大学校园里放出“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的惊世之语来……
面对这些,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除了分数,难道我们不应该给这些即将要接受生活洗礼的学生们多准备些什么吗?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要回归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轨道上来!
语文素养的提升就在于学以致用 语文素养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几本语文书就可实现,它更像春风化雨,点点滴滴。“听、说、读、写”这些训练的形式是必需的,在其间首先要讲求一个“悟”字。佛祖的“拈花一笑”是最高境界,不用细说,单说“用”和“甩”两个字,大家都认得,但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运用起来效果最好,你就不得不佩服那位拔刀相助的绍兴师爷了。能对事理看得如此通透,能对文字的表述使用得如此的娴熟,这就是“悟”的效用——— 所谓的“学以致用”也正是这个道理。
类似的例子历史上很多,如王安石的“绿”,韩愈贾岛的“推”与“敲”,曾国藩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等,无不成为美谈。一部《二十四史》毛泽东提炼出一句“枪杆子里出政权”,开创了一番伟业;鲁迅看到了“吃人”二字,敲响了一记民族灵魂的警钟。唐僧师徒四人的艰难取经路,现代管理者发现了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佳模式;变幻诡异的战国风云,后人读懂了错综复杂的交际学。山川河流,自然万物,凝聚了多少人的情思,留下了璀璨的文化经典,这些智慧从哪里来?都是“悟”出来的,这就是语文的素养。
另外,还要讲求一个“博”字。曾看过许友金老师制的一则字谜:“吕布作古,画戟犹存”,谜底是“鄙”字。除了赞叹作者构思的精巧外,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短短的一个谜面,包含了文字学、古典文学,文字与形象的转换、空间想象力等诸多因素,没有广博的知识作底,又怎能闪亮智慧的光芒?这就是语文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