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道理,要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要舍得花时间睡觉,保证上课时精神饱满。如果晚上多学一小时,上课打盹10分钟,老师讲的重要的知识点没听到,得不偿失。
早餐也要吃好,一上午的学习,大脑要供应葡萄糖,有的同学两个包子一杯豆浆就打发了早餐,到最后一节课会由于低血糖而造成困倦疲乏,听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是你熬夜两个小时也补不回来的损失。
不会锻炼,不会休息,就是不会学习。科学的学习,不是拼时间,拼体力,而是提高学习的效率。真正的“惜时”,是高效率地利用时间而不是延长时间。
不要被动听课和死记硬背
高效率的高考复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听一节课的收获相当于别人听两节课。怎样做到?在课堂上,大脑要高速运转,积极主动思考,要总是想在老师前面,去思考解题的思路,听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可以带一点批判思维去理解,这个思路好不好?还有别的思路吗?甚至可以和老师争辩,不要被动听课,不要死记硬背,拒绝被填鸭。
高效率的思维不但要动脑,还要动嘴和动手,听不明白的地方要举手提问,不要怕不好意思,“脸皮薄,吃不着,脸皮厚,吃个够”。经过自己理解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东西,经过自己思考的东西才能学会灵活运用,思维能力才能提高。
在课堂上,要保持精神饱满,坐姿要挺直,头抬得高高,目光要有神,这个身体语言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也会激发老师的讲课情绪。良好的精神状态是高效听课的保证。
做在题海中自由游泳的鱼
高三复习,离不开做题。高效复习与做题也密不可分。如何做一条在题海中自由游泳的鱼?做题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寻求答案吗?很多同学做题,得出答案就结束了,这是错误的。做题,是为了在分析中提高分析能力,在推理中提高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提高于在做题的思维过程中。
在高考中碰到做过的一模一样的原题几乎不可能,但如果解题能力、分析能力强大,什么题目都能做出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能力就是要通过做题提高的。
做题之前,先从整体上审视这道题,想出总体思路再下手,而不是有一点思路立刻就动笔。题目做完,要再审视这道题,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思路?第三次审视,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又该如何做?要学会举一反三。
要知道题目的来龙去脉,变化形式也会应变,要达到“你脱了马甲我也认识你”的程度,如果在高考中遇到变换马甲的“老朋友”,那该有多么喜悦啊,那是他乡遇故知啊。总之,要重视做题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能进入题海中,又不迷失在题海中,要驾驭习题,而不是被习题绑架。要做一条在题海中自由游泳的鱼,进得去,出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