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兰老师说起一次开讲座时一位高三学生递给她的打油诗:“我也想打拼,我也想奋斗,但为什么,为什么家长和老师都说我不努力,其实你们不懂我的心;我也想读书,我也想上大学,可是呀,知识缺漏已太多,谁来帮我补缺漏,有谁知道我的心?”其实,对学习无所谓的只是极其少数的孩子,更多孩子缺乏的是良好习惯。
三是孩子知识缺漏太多,努力了却不见成效,因此容易打退堂鼓。所以,对中下层面的孩子要放低起点,不要一下子设立太多、太高的目标。比如有七道题,让他做好其中的两道题即可,以便腾出更多时间做系统的补缺,否则,后面的知识永远跟不上。
刘美兰老师提醒说,半期考后家长要和孩子做好交流,不让孩子背包袱。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找适合的老师辅导孩子弥补知识缺漏;第二,多鼓励孩子。孩子出现惰性时不妨说:“你前一阶段已经做得不错了,咬咬牙,再辛苦一段时间就好了。”
激发斗志,寻找曾经的“辉煌” 半期考若没考好,刘美兰老师建议帮助孩子 “寻找曾经的辉煌”。“我当班主任时开过一个这样的主题班会,很多孩子在班会上都泪流满面。”刘美兰老师说这能重新燃起孩子的信念和向往。向往进步,向往荣誉,并坚信自己有能力获得成功。高中很多孩子,其实在初中都曾经“辉煌”,这样的寻找可以帮助孩子激发斗志,“信心是他们克服学习中一切困难的不竭动力”。
当然,除了激发斗志,还要赋予其方法。包括这个阶段怎么补、读什么内容、可能遇到什么问题等等,家长要把它当成一个工程来规划。探讨面临问题,寻求应对方法,这不只是关乎考不考大学的问题,这是关乎一个孩子成长中良好个性的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的问题。一个有斗志的孩子,一个懂得解决自己面临的不利问题的孩子,是不可能不会学习的。
“很多孩子向往成功,向往优秀,但没有为之付出的毅力。”刘美兰老师说,与有点小聪明就可以 “辉煌”的初中或更低年级相比,高中获得“成功”的代价要大得多,如果没有“付出”的习惯,或懈怠、放弃或无精打采,自然无以收获。而被家长念叨,很多孩子又不能接受,这就造成了孩子内心深处的纠结——— 向往美好又不愿意付出,因而在矛盾中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
“有一个孩子每晚从学校回到家中都很自责,甚至打自己,因为他觉得自己白天没有好好学习,是在虚度年华;暗下决心绝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可是,第二天回到学校,他又重复前一天的行为……”刘美兰老师说这种习惯惰性却又谴责自己惰性的行径是近年来诱发孩子抑郁症的主要原因。
孩子转变的过程是极其艰苦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仅要给予及时肯定还应及时与老师交流;而作为孩子,要尽早调整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树立信心,找出各科的薄弱点,及时补缺,就完全可能在期末考试中来个“绝地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