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爹的期中考,悲催的分数……表示挂了数学和英语,物理比及格线只高了三分,伤不起啊有木有!”
还有一些孩子边晒成绩边自我反省:
“化学烂透了,看错题再加上‘抽风’的低级错误数不清,没上平均分;语文一向不好,这次仍然该怎样还怎样,该不会的还是不会,不说了。英语出人意料地拿了个班级第一,数学全班第二,物理满分。”
“节哀吧,自己当初怎么不好好学呢?6科总分不过560,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欲哭无泪……英语尤其糟,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全世界都说中文。”
有意思的是,在各学生吧里的考试帖后,还吸引了不少“过来人”的回帖,于是,大家发出了“我也是这样被打击过来的”、“苦逼的孩子各有各的悲惨往事”的共鸣。
主张
半期考后,补缺补漏不背包袱
半期考后,各校都安排了家长会,不少挂了科或是考砸了的孩子表示 “鸭梨(压力)很大”。有些孩子甚至沉默寡言,萎蘼不振。厦门六中刘美兰老师说这是“半期考后综合症”的表现。
接受采访时,刘美兰老师刚接完一个高一学生家长的电话,家长说的就是因为孩子半期考考得不好,不想到学校上课了。刘美兰老师说,这种情况也不是个例,特别是在高一、初一起始年段,问题会更加突出。
“比如这个高一的孩子,对自己的期望值比较高,他认为考不好拉了班级的平均分,在同学面前树不起威信,很没有面子。”刘美兰老师说很多高一的孩子面临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目标、新的学习方法时,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正确的行为措施。特别是一些“慢热型”的孩子,不适应新年级的学习生活是常有的事。他们缺乏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挫折,缺乏正确的方法和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容易不断复制第一次的失败,以致最终成为“后进生”。
刘美兰老师分析,考不好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孩子主观上很认真,但由于受到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制约,进步甚微,家长也认定孩子比较笨,长久暗示,学生也对自己没信心。
二是孩子很想认真学习,但习惯不良或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这类孩子常常受到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指责,其实孩子内心很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