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0月13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魏文/文 杨靖/图)每个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老师,每个老师的特质不同,他们的教学风格也存在差异。其中必然有自己喜欢的,也有不被自己接受的。作为成人能够适当调整自己的情绪,但孩子不容易做到。有些孩子会因为不喜欢新换的老师,对上学产生厌恶感;有些孩子则因为适应不了新老师的教学方法,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下文张女士上高二的孩子就遇到换了新老师而不适应的状况。当孩子的学习情绪因为老师而起落,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度过这样的“非常时期”?请听听《学堂》专家顾问团成员、厦门外国语学校心理室黄碧芬老师的建议。
讲述
换数学老师,儿子不适应
张女士(高二学生家长)
我儿子17岁了,上高二。上初中时,他很贪玩,也不懂得用功,所以成绩一般,中考也不理想。进了高中后,儿子突然醒悟到学习的重要性了,这让我们很欣慰。尽管儿子去的这所学校他也不太满意,但是他还是没有放弃。从高一上开始,他就为自己制定了高中三年的学习目标,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重点高校冲刺,考上本一学校。
经过半年的努力,儿子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进入到年段前列,他的自信心也因此得到了很大提升,我们也感到由衷的喜悦。
进入高二,分文理班,儿子选择了他比较喜欢的理科。但这个学期开学以来,儿子的学习情绪却因为一个老师受到了较大影响,我们也一筹莫展:数学本来是儿子偏爱的学科,但进了理科班后,儿子却发现自己很不适应新的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面对听不懂的数学课,儿子变得很焦虑,之前树立的自信心又开始动摇,他变得越来越气馁,对自己制定的目标也产生了怀疑心理。
我们对儿子说新老师和学生之间也需要一个磨合过程,过阵子或许就适应了。但是这一个月下来还是那样,儿子没有找到原来学习数学的美好感觉。儿子担心这样的不适应一直会持续到高三毕业。在儿子的焦虑与不适面前,我觉得自己的劝说很苍白无力。
儿子和班上的几个同学有过私下交流,他们也反映老师上的课听不太懂,解的题学生也不理解。我不知道到底是孩子方面的问题还是老师方面的问题。我曾想过,如果把这种情况去向学校反映吧,又怕老师下不了台,或许对老师也不够公平;不反映就这样下去,说真的,我又害怕儿子对学习失去信心。
面对孩子学习情绪上因为老师的这种起落,作为父母的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度过这个 “非常时期”?
点评
教与学风格不匹配客观存在
黄碧芬(厦门外国语学校心理室教师)
张女士所讲述的这类“换老师,儿子不适应”的故事,的确是一种蛮棘手的现实难题。张女士的儿子能在进入高中之后自我顿悟而发奋学习,并通过半年的努力获得了较大的进步,真是可喜可贺的重要转变。这样一份宝贵的经历也充分说明了孩子自己踏实投入的学习心态和行为,是获得学业进步的最可靠力量。
现在张女士的儿子遇到了一位教学风格与他的学习风格不太匹配的数学老师,这本来只对他的数学学习理解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但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不良影响很快就动摇了孩子整体学习心理的稳健性。
孩子的关注点要么是想要回到 “过去的好感觉”,要么是担心现在不适应可能造成不良的 “未来影响”,这样的思维模式只会加剧当事人对现在的不满和对未来的焦虑。而这类“不满”、“担心”、“焦虑”的情绪必将严重干扰孩子的学习心境,使他难以面对现在多学科的正常学习,特别是不能直面数学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表现出来的是会有更多的抱怨,而不是主动寻求应变的策略。
现在这种大班教学的组织管理,教与学风格不匹配的客观矛盾并不鲜见,如果是全班大多数学生普遍反馈的不适应,那么,教师的调换或加大教师的适应性调整要求合乎情理。如果只是少数同学的不适应,我们会鼓励学生更发奋地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会理解和同情教师的局限和困难,更主动而友善地将自己的听课收获和欲速则不达的期待告诉老师,可以选择课后反馈,也可预约面谈,还可以给老师写信。
这样的直接沟通既能有效帮助学生自己直面问题,坦陈自己的需要,又能直接而友好地促进老师反思自己教学组织表达的不足之处,这样相互贴近的基于有效理解的表达与反馈是实现教学相长的最直接而有效率的方法。
孩子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如果我说透过增长知识的追求,更有一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更有一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耐心,更有一份自我担当的勇气和永不言败的信念,更有一份积极转变的乐观精神和专注投入耕耘过程的可靠品质,则学习的成果评价就绝不仅仅是那些显而易见的学习成绩,还有孩子的性情、处事态度、对人对己的接纳和关心的胸怀等。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很容易看到的情况是,越是只执著于成绩的高低,而不真正情愿历练或欣赏自己的耕耘过程的学生,越是容易患得患失,越是不能承受“内忧外患”的侵扰。而生活的现实并不能经常以理想的、匹配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往往是需要我们通过一番努力,既主动承担自己的本分工作,又积极学会与人精诚协作,才能收获尽可能好的或多赢的行为效果,并累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经验。
主张
主动和老师具体反馈与沟通
黄碧芬老师特别想与张女士分享的是:
1.儿子已经长大了,只要他愿意,他其实已有足够的能力帮助他自己。父母信任他、鼓励他在现有条件下,寻找自己可持续发展的平衡之道是明智的。
2.孩子的数学老师也许确实有需要改善提高的地方,那也要如前所述先引领孩子负责任地做好自己能做的部分,并主动寻求与老师的具体反馈与沟通。如果孩子真能这样勇敢地去与老师交往,他必将能更清晰地面对自己数学学习上的具体需求,从而探索组织具体学习内容的目标和方法。
3.作为高中生,追求高考的好成绩是人之常情,还要了解好成绩真的是来自长期的耕耘与经验的累积。如果自己已发现面对学业系统的要求,还有许多未知需要突破,还有一些知识内容需要梳理,这就是良性学习的好开端,什么时候开始都会让自己不断进步。而只要自己坚持走在乐于学习的道路上,就能让自己至少每天进步一点点,大可不必先想个结果来 “吓”自己。
学习需要循序渐进,也需要扬长避短地追求可预期效果的最大化。学习是很实在地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最为需要的是对自己的信任和心甘情愿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