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有个高三女生,一贯心灵手巧,经常做一些小饰品小手工,深得同学的好评。有一次,她带了自己做的手工娃娃、手机链去学校,引得一群女生的赞叹,同学问她能不能帮着也做一个,她毫不犹豫地说好,其他同学也跟风,纷纷向她“订货”,她来者不拒,全都答应了。当时正是高考前一个月的关键期,为了完成对同学的承诺,她每天抓紧一切时间赶工,下课做,上课做,晚自习的时候也做,放学回家关上房门背着家长继续做到深夜。直到被老师和家长发现并劝阻,她才收敛了一些。
答应同学的事情,终究没有做到,失去的时间和精力也补不回来,那年的高考和暑假,给她和她的父母都留下了痛苦的记忆。
主张
拒绝别人要善于讲技巧
林瑛老师认为,家长教孩子学会拒绝,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孩子学会分辨是非,学会取舍是关键。
让孩子分清是非黑白,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是“不可以”,哪怕对方是再好的朋友,对方的建议多么有诱惑,都必须坚决拒绝。这是原则性问题,没有妥协的余地,因为一时的不忍,造成的可能是一辈子的遗憾。
如果是“不愿意”,那么就要引导孩子自己衡量一下,接受和拒绝两个选择的结果,哪一个是自己更愿意承受的。
对孩子来说,也许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愿让同学失望。作为家长,当孩子的选择很坚决,同时事情的结果并非无法承受的程度,就不必太刻意反对,因为那会让孩子觉得你在干涉他的自由。以后碰到同样的事情,可能会对家长隐瞒或者撒谎。
如果是孩子 “力所不及”,家长应该在事前提醒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些时候,有些事,有些忙,你实在帮不上——— 所谓 “爱莫能助”。如果你答应下来,结果可能很糟——— 人家对你寄予希望却又落空,会感到更失望、伤心甚至怨恨,而你也可能误了别人的大事,吃力不讨好,帮人不成反害人。如果了解了后果,孩子依然不说“不”,那么让他受一受挫折,也许比起家长的说教更能让他吸取教训。
2.营造民主气息,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时候,孩子不敢说“不”,和长期所处的环境有关。家长独断专行,不容许孩子说不,很可能会扼杀孩子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导致对任何人的任何无礼要求,都说不出拒绝的话来。
要允许孩子把自己的意见、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允许孩子否定父母的想法做法。若孩子的想法是对的,父母应给予鼓励和表扬,并且接纳孩子的建议。这既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也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害怕别人会不喜欢和不接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