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例子来说,家长的角色定位为“教练”,有家长“教”,更要有孩子的“练”。孩子是“练”的主体,家长所教的都要落实到孩子的“练”上。
第三,保护好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正面鼓励,多肯定孩子的进步。可以“光荣榜”的形式记录孩子的点滴进步。记多了,孩子信心更足了,家长的心情也更好了。正面肯定孩子的进步,这一点很重要。
老师建议
从幼儿园起培养专注力
曾燕梅是演武小学的一名高级语文教师。这段时间她经常被邀请开讲座,题目就是《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昨日,导报记者采访了她。
在曾燕梅看来,幼小衔接并不是孩子学多少知识,关键是孩子习惯、兴趣的培养以及生理上的适应。习惯养成方面,最主要的是专注力的培养。
“大家都在安静地看书,孩子不看书,他会干什么?大家都在看电视,孩子不看电视,他会干什么?因此,一个适合孩子学习的氛围很重要。”曾燕梅说,幼小衔接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临上小学或上大班时才开始关注,其实已经有点迟了。孩子一入幼儿园,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比如孩子在搭积木、学画画、捏泥巴时,尽量延长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间,让孩子专注一些。
除了习惯外,培养兴趣也很重要。孩子喜欢上看书,喜欢上他所做的事情,自然就很专注。快开学了,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你长大了,要去更好的地方,老师会教给你更多本领”,多给孩子积极的引导,让孩子觉得能到小学一年级锻炼很有成就感。
曾燕梅提醒,这段时间,家长要注意自身以及孩子作息时间的调整。晚上不要太晚睡,早上要早起,尽量让孩子养成午睡的习惯。此外,把孩子身体调整好,迎接新学期。
这段时间,可以让孩子适当写写字,要少而精,要认真写。还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一些数学,如看时钟;如吃饺子,数数吃了几个。在生活中认一些字,这对孩子的幼小衔接都很有好处。
家长“陪读”要讲究技巧
孩子上了小学一年级,刚开始的“陪读”在所难免。有些家长跟着跟着,一陪就陪到了高中。曾燕梅提醒,家长陪读要有技巧,对孩子整个学习过程要了如指掌,但不要步步跟着。
进入小学,家长要多与老师沟通,多配合老师,按部就班,有缺漏就补漏。如孩子不专注,要注意训练;字写不好,要多练习;需具备哪些能力,该训练什么训练什么,一开始千万不要舍不得。等孩子学习习惯养好了,自然就上了正轨。以往,有一些家长由于太心疼孩子,到了小学跟老师意见不统一;孩子落后一些就着急,甚至责备小孩,很容易导致孩子厌学。
曾燕梅提醒,家长“陪”,并不是步步跟踪,时刻守候,孩子错了一个字,家长赶紧擦。孩子哪个字写不好看了,擦了再写,写得漂漂亮亮的,答得也全对,每次作业都得“优”,可是家长一旦放手,什么也不对。
孩子做作业时,一定要养成专注的习惯。不要一会喝喝水,一会吃吃点心,一会上上洗手间。最好让孩子在做作业之前把这些七七八八的都做完,静下心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作业。孩子做作业过程中,孩子做孩子的,家长忙家长的,家长心里关注即可,不能一直守在那里。发现孩子慢了,及时调整;发现孩子字迹糊涂,就要加强练字,通过孩子自身努力和家长的辅助,慢慢养成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