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 家长率先为孩子做好引导
李绍平教授认为,开学以后,学校有规律的生活会让暑期“夜猫子”得以改变,但同时也要注意,这个转变过程可能会因为一个暑期积累下来的不良作息习惯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波动都产生一定影响。针对这种“夜猫子”的情况,家长应率先为孩子做好引导。
一些家长对此现象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孩子在家比较安全,比经常出门更让家长放心。可是长时间面对电脑电视、晚作息,不仅对身体健康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同时对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接触社会的能力等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家长要认识到,暑期生活要让孩子夯实基础,蓄积能量,为他们走向社会做好过渡,要避免被动式的毕业。对此,不能仅仅只依赖学校教育,家长同时要帮助孩子了解职业生涯的规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引导孩子总结一个学期的生活学习状况,分析自己的成败得失,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其次,实现学科之间的互补,简单地说理工科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一些文学作品、人物传记等,而文科的学生则可以了解一些科学常识,这样可以文理渗透,完善知识结构;再次,有意识地多接触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处世,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以后进入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当学校对相应的职业生涯教育缺失的时候,我们的家长要创造条件为孩子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当孩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融入社会时,“宅”的时间就减少了。有针对性地分析孩子的现实状况和需求,科学规划暑期生活,同时也为来年的求职就业做好准备。这样,才能让孩子休息、进步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