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放假那些天,我睡下后又会忍不住起床,看看儿子有没有休息,并让他早点睡觉,但折腾几夜后发现自己不仅成了 “熊猫眼”,而且次日上班头晕眼花的,也只好安慰自己:孩子大了,任其自然吧。
和身边几个同龄的朋友聊起,孩子们似乎都这样。在学校里至少还有断网断电的限制,而假期生活越发没有了约束,很多孩子都在上演 “变形记”。宅在家里的熬夜,出外聚会的通宵,自控力都差了。已经成年的孩子也大多数听不进父母的唠叨,而对于大学生活,孩子们似乎也显得很迷茫。
很快就要开学了,这几天我担心儿子这样下去到开学了会不适应,儿子却安慰我说到时候“时差”自然就会倒回来了。但是,面对一整个暑期都做 “夜猫子”的孩子,怎么也无法让我这个做妈妈的轻松起来了。
点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
李绍平(集美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通过以往我们对大学生暑假生活的了解,现在大学生相关暑假生活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参加社会实践兼职打工。二是埋头苦学,参加各类培训班。三是出行旅游度假观光。四是“宅男宅女”一族。对于这第四类的宅男宅女一族,大学生暑期便产生了所谓的“夜猫子”当道,也可以说成为了一种常态。究其原因:
首先,这与在大学校园松散式的管理有关。从高中到大学,可以说整个学习生活环境的反差很大。高中三年尤其是高三的学习生活是紧张的、沉重的,而大一的学习生活相对轻松。大学生暑期无需补课,无需充电,再加上可能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很多学生甚至不了解下一个学期有什么具体的课程,也就无从为下学期的学习生活做准备。
其次,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让 “就业难”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不得不提前面对的问题。压力之下,其实大学生的暑假也变得不再轻松。但现在的大学教育模式,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专门指导,这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阶段大学生的迷茫,而暑期“夜猫子”的横行,便是“迷茫”的大学生群体的集中表现。
第三,家庭环境及适应社会不易的影响,也使得大学生适应这种闲散模式。现在大多数学生不是“寒门”,家里没有学生打工的必需,这必然助长了一些大学生的懒惰心理,使得他们没有去思考有意义的事情,而是随心所欲,晚睡晚起,消磨时间。
此外,由于不少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得不到价值体现和认可,一些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反而受到歧视,两种现象的博弈也使得大学生暑期生活找不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