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大优势是 “就业好”。近年来,我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毕业时,学院免费为每位学生提供3到5次推荐就业机会,大部分学生在第一次推荐时就会被聘用,其中大部分为国企、外企,如学院07电气维修预备技师班学生88%通过技师职业资格鉴定,全班学生全部被厦门电厂、金龙汽车和厦门钨业等重点、大型企业预订,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基本做到优质就业;07届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王国忠,仅用四年时间,就从盈众公司一名普通汽车维修工逐步升职为服务顾问,完成了从基层员工到企业中坚的蜕变,薪资水平也从刚入职时的400元实习补贴,到现在月薪八九千元。
专业设置贴近市场需求
导报记者:厦门技师学院的优势可谓明显,但拥有优势并不等于具有实力。在如今这个有实力才有魅力的时代,厦门技师学院又是靠什么来凸显自己的实力?
陈曙勇:有优势重要,凸显特色更关键,有特色才能有吸引力,才能凸显实力。厦门技师学院的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专业设置上,摸准市场脉搏,紧贴市场需求。根据厦门机械、电子、化工、光电等支柱产业,开展全方位技能提升教育,能够满足各层次学生技能提升需求。学院自1998年开始在福建省最早进行高级工、技师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前已开设涵盖机械、车辆、模具、自动化、电子光电、建筑等8大类,华大高职、四年制预备技师、三年制高级工、三年制中级工、两年制中级工等五个层次37个专业。
其次,为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我院从2000年起进行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经过十年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逐渐形成适应技工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2008年我院在全国率先对七个预备技师专业同时进行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进行学制式培养技师尝试,取得阶段性教学成果。2010年,我院作为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首批试点院校,在全国率先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实施模块化教学,开发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教材,探索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和加强建设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坚持技能为本的办学特色。
最后,是校企合作共赢方面。
一是机制创新。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提速,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专业化、高层次化,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实现校企间的无缝对接,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资源支撑,根据叶重耕副市长提议,厦门技师学院将厦门各行业26家重点企业吸收进来,设立理事会,由叶重耕副市长任理事长,从政府层面为校企合作搭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二是企业介入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在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相当长时间是在企业内部度过的,企业代替学校行使部分教学职能。我院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而在企业里建立技师工作站便是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