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树立“问”的意识
学习不仅仅是 “记”住知识、“答”对问题、“做”完作业,还要在“问”中明晰问题、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热情。一位优秀生这样说:“好问,对于治学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中,对自己的疑问、不会不懂的知识,一定要敢于问、及时问、认真问,发现了问题,通过别人的帮助获得解决,这就是学习上的进步,就是一种有效的提高。既不要自恃才高不屑于问,也不要怕丢人而不好意思问。”
其二,结合听课“问”
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把预习中没搞懂的问题记下来,听课时对这部分内容特别注意,尽量掌握。要带着一颗 “疑心”去听课,“听”而不思则罔。听课中产生的新问题,就要在下课时抓紧问老师,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弄清问题。听课常常有,疑惑时时“问”。
其三,要敢于“问”
学问,学问,就是要学,就是要问,不要不懂装懂。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问题,只是有的不好意思问,有的怕别人笑话,有的爱面子,有的胆小不敢问,但如果学生敢站出来问,教师就要为“敢问”者鼓掌。学生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哪怕被证明是错误的,最终获益的还是学生自己。
其四,巧听他人之“问”
我读中学时年龄小、胆子更小,从来不敢在课间问老师问题,但我清楚,我疑惑不解的问题,也一定是同学们疑惑的问题,于是我经常在课间往讲台上看,一见有人问老师,我就凑前去,听他人之问,解我之疑。有时他人之“问”,并非我所之疑,我就怂恿胆大者去问,我在一旁“偷听”。
其五,思而后“问”
我们强调“问”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一有问题就“问”,独立思考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问之前,自己一定要深思细究。“问”的问题,经过自己的思考,这样的“问”,才有可能形成 “追问”、“反问”,才能 “问”出深度、“问”出实质,才能有所获益。
其六,不一定都“问”老师
即使“问”老师,也不一定局限在“问”本班的老师,其他班级的老师照样可 “问”,往往可以“问”出新意。许多问题其实也可以问问班级里的学习高手,同学的解答也许我们听得更明白。有些同学总的成绩一般,但在某一方面有特长,也可一问。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其七,不一定都用嘴“问”
当今时代,学生的“问”,可以通过邮件“问”自己的老师,“问”网络上的名师,也可以参加网上“问题吧”的相关讨论,还可以将你的问题提出来,让各路高手的“奇思妙答”供你参考。搜索引擎已成为网络中检索信息资源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可以巧妙利用搜索引擎获取所“问”之果。
其八,别忘了“问”方法
许多同学“问”问题,是冲着问题的解答 (更确切地说是“答案”)而去的,切记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你的问题,别人能解决,你更应学习别人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使用的方法,不要仅仅为答疑而答疑。当老师的多有这样的经历,多数学生问完答案欢喜而去,很少有学生这样问:“老师,你是怎么想到这样解答的?”
其九,善待他人之“问”
对于他人之“问”,你会不会觉得很烦,会不会觉得浪费时间,会不会怕他人学到自己的方法?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优点和独特的思维方法,你善于同他们交流,就会学到很多东西。退一步说,帮助同学,给他解出一道题往往比自己做十道题收获更大。
其十,“答”“问”结合
我们的学生要从 “学答”走向“学问”,这是当前要急于破解的一个问题。但凡事宜辩证对待,不可矫枉过正。其实,认认真真答好老师之“问”,也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不要一说 “学问”我们就不敢“学答”了。理性的做法是,“答”而思之,思而疑之,疑而“问”之,“答”“问”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