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性
要想提升记叙文的主题境界,做到文意丰厚,余韵深长,其捷径莫如用心去发现、甚至去主动创造富有意味的素材以及富有意味的素材之间的关系。对于千字左右的记叙文来说,这很重要。
艺术创作中有一条“极值原理”,即用经济的表现来唤起读者繁富的感动,就像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所说的“谁知一点红,解寄无边春”那样。如果能够,那么力求尺水兴波的记叙文所展开的无疑是尺幅千里的境界。有两种基本的途径。
其一,寻找发现或构思富有意味的素材。
以日本作家星新一的《喂,出来》一文为例。作品主题是批判人性无底的贪婪。作者通过相似思维而创造出一个无底而莫测的“黑洞”形象以隐喻人性,然后围绕着这个“黑洞”写各种人物:记者、科学家、商人在面对“黑洞”时不同的心态与算计,也写警察、小偷、恋人将罪恶的或美好的东西扔进 “黑洞”,借此表现与洞察人心世相。这样,“黑洞”一方面成为人性的明鉴,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对“黑洞人性”的表现力。文意自然丰满。
有意味的素材不仅源于象征隐喻的使用,情景交融的个性化意象也是很好的选择。以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爸爸很喜欢花儿,作者便以花儿作为“父亲”的生命和慈爱的意象。父亲因病不能参加她的小学毕业典礼,但她却襟佩一朵父亲种的“粉红色的夹竹桃花”;父亲故去了,她就看见庭院里父亲种的花儿落了,这样神秘的感应联系带来的是丰永的文意文韵。其二,通过选择、剪辑素材,利用素材之间形成的关系来造成富有意味的形式,以增进主题的层次与意蕴。
单一的素材表现力有限,可素材与素材之间联结起来,就会产生簇新而丰富的含义,甚至素材与素材的排列顺序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以电影中的剪辑为例。前苏联电影艺术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他们拍摄三个镜头。
①一个人在笑②手枪直指③惊恐的脸
如果按以上顺序排列,那么其含义在于表现怯懦。可如果调换一下镜头顺序:
①惊恐的脸②手枪直指③一个人在笑
那么其含义则在于表现勇敢。
再以上面的《喂,出来》为例。作者在“黑洞”之外,再往前构想出“黑洞”产生的原因是 “一次台风过后,庙倒了,然后露出了一个黑洞”,往后构想出“黑洞”最后的结果是从中莫名地飞出一粒石子。这三者之间构成的一种链式的紧密联系,既共同指向“批判人性无底的贪婪”的主题,又在各自的表现范围内拓展、补充和提升着主题的表现力。
“台风过后,庙倒了,露出黑洞”,为什么啊?从隐喻的角度去解读,我们可以简要地理解为现代人信仰的失落,人性的丑陋更是无所忌惮地袒露。而那莫名飞过人们身边的石子不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对于人性贪婪与罪恶的危险警示吗?
记叙文选材的要求还有不少,比如还要讲究其选材的动态性。那些具有动态性、过程性的材料往往是记叙文的好素材。只要用心,自然会心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