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题以能力立意,注重对学科能力的考查。计算题和实验题均能体现能力立意的要求,强化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建模能力的考查。如计算题第21、22题,物理过程都是多元、多情景的,强调了对单个物体的多过程分析,囊括了力学、电学的主要物理规律和方法,以及运用数学中的归纳推理方法。
2.试题注重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科学技术的联系,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第13题两平板玻璃间的薄膜干涉,第15题的风速仪,第20题的酒后驾车的问题,第22题的太阳风、地磁场等。
3.实验题设计新颖,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如:实验题第1题,对合力功小于小车动能变化量的探究;第2题在教材分组实验 “测金属电阻率”的基础上进行变化拓展,突出考查学生实验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背实验”的考生不能拿高分。
冲刺建议
回归课本做好专题训练
下一阶段的冲刺建议是:
1.认真研究高考《考试说明》,针对《考试说明》中的样题,使自己在头脑中对高考题有个框架的模式,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应针对试题各部分牵涉到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各个击破。
2.回归课本,研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小实验和遗忘率高的章节,消除复习盲点。重视物理实验,强化实验复习,弄清每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
3.做好各个题型的专题训练,如选择题专题、实验题专题、计算题专题,总结一些题型的解题通法,对每一种题型都有信心去解,做到不随意放弃,尤其是压轴题。
4.注意解题规范性的训练,养成良好习惯。注意推理的严密性和解题的准确性、规范性。如:正确选择研究对象;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在对状态、过程分析时画出状态、过程的示意图,将抽象的文字条件形象化、具体化;在列方程时注意物理符号应用的规范性(如不同时刻的速度、位移要用下标或上标区分);在计算过程中,先统一单位,运算后认真对数字结果进行复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