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除了在知识范围、呈现方式、考查层次、难度把控等方面都注意遵循《考试说明》要求,试题风格贴近考生实际外,明显考查新增的两个考点:科举制(第14题),商鞅变法(第41题(A))。
2.密切结合时政热点及周年历史事件: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共党史、辛亥革命既是考查重点,又是周年历史事件的热点,本试题分别通过选考题第41(B)题和单选题第24题加以体现。
3.注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历史概念:本试题都以材料的方式呈现,重视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没有偏、难、怪、繁题。考查的主干知识涉及:中国四大发明的造纸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古代手工业、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抗战、中国现代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新中国外交、世界近代史罗斯福新政、工业革命、主要社会思潮等。
围绕主干,注重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如第14题“科举制”,第15题“关中”,第17题“商品经济”、“农业生产结构”,“第20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特别注重对历史基本概念的考查。
5.凸显能力考查:试题以能力立意为核心,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在能力的考查中,以学科内综合为主,着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对识记、辨别、分析、综合等能力要求较高。如选择题第15、18、23、24题重点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6、17、21、22、38、41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并加以辨别、分析、归纳的能力。
6.试题均以“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风格出现,角度新颖,视野开阔,并且呈现一定的福建地方史的特色,如单选题第17题晚清福州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7.运用多元史观,考查学科素养:试题考查了全球化史观,如第21题中日、中美建交,第23题 《新全球史》,考查了文明史观,如第13题造纸术,也考查了近代化史观,如第18题 “向西方学习”,第41题(B)、(C)辛亥革命和拿破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