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帮填志愿 从未失手
邓溪清与填报志愿结缘起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据介绍,1992年,邓溪清的侄子一门心思想上本科,考前不愿填报专科志愿,但是没有上过大学的邓溪清还是坚持为他填报了专科。结果,侄子高考发挥失常,离本科线差了2分,幸好填报的专科保了底。后来侄子以此为起点,读了专升本、考研、攻博,如今已是国家会计学院的教师。
这件事给邓溪清很大的触动和启发,他开始琢磨填报志愿——— 这个影响人一生的抉择之中的奥妙,探讨研究如何才能帮助那些考生和家长填好志愿。他从一个个具体鲜活的案例入手,竟然屡试屡中,复而不爽。渐渐地他在本地有了名气。
心愿:出版专著 帮更多人
此后,《海峡导报》更是对邓溪清做了系列报道,接着厦门、泉州、福州等地、甚至有外省的市民上门或者是致电向邓老师请教。2010年6月份 邓溪清在台海网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将自己的心得奉献给广大网民,发表了多篇文章,短短数日内点击率超过2万多人次。
但是 “问题”接踵而至,各地大量的学生和家中涌入邓家,登门求教,“那段非常时期的日子,家里就像菜市场一样。有一次,家里同时来了22位考生和家长,因没有那么多的凳子,只好把卧室的床铺当板凳先让他们坐下等候,想起来真是太失礼了,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邓溪清在书中回忆说。
此外,邓溪清打字速度慢,博客更新速度也慢,“渐渐地,我发现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未能满足更多考生和家长的需求。”邓溪清介绍说。于是,邓溪清萌生出写一本书,以此来帮助更多人的想法。
邓溪清在《赢在填报》新书后记中,还特别感谢了导报常务副总编辑陈创业和记者卞军凯、张炎妍等人,“是他们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给了我热情的激励和无私的帮助,使我在困惑、犹豫和徘徊中一次次鼓起勇气,一次次突破超越。”
写作:6个月写就 六易其稿
邓溪清将书名定为《赢在填报》,并在6个月内疯狂写作。他在书中介绍说,从开始动笔到六易其稿,我前后用了6个多月时间。我白天上班,只能晚上熬夜写作,几乎每天坚持写3小时以上。到了周末,停止一切社会活动,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日写作,国庆、元旦、春节等假期也不敢偷懒。就连25年来每个星期天回乡下看望老母亲的习惯也受到波及。“改完全书的最后一篇文章,正好是凌晨2时许,九龙江畔的人们正酣睡着。这段煎熬的日子回过头来看真有点难以置信。”新书后(续)记称。
昨日下午,邓溪清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此书总共约有28万字,分为填报指南、填报释疑、填报方法、填报感悟和填报操作等五大部分,“每完成一篇,我都会将初稿拿给周围的亲朋好友和一些学生去读,听听他们的反馈意见。书本来只想写20万字左右,但是每一次听完反馈后,做了修改,渐渐越写越多,达到了2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