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教育 >> 话题观察  >> 正文

追记王亮:他把整颗心扑在教育扶贫事业上(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他是真爱藏区的孩子”

“有这样一位教育工作者,为了藏区孩子能有好的出路,从来不怕劳累默默付出……王亮老师,一路走好!”这是阿坝州“9+3”驻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文莉萍发在微信朋友圈上的一段文字。得知王亮去世的消息,她立刻从都江堰的家中赶向位于成都市区的灵堂,带着藏区群众的敬意和惋惜献上了一条哈达。

“应该让他多歇歇……”文莉萍不停抹着眼泪。1月24日,她因一名学生的学籍问题打电话向王亮咨询,才得知王亮正在住院,“他说话已经很吃力了,还是很耐心地告诉我解决的办法”。

不论何时何地,王亮心中总牵挂着魂牵梦萦的雪域高原,而那方净土也总与他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2010年5月,在四川内江铁路机械学校任职的王亮,被借调到省教育厅“9+3”办公室从事藏区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也许是长期在藏区工作的原因,王亮与“9+3”的学生“自来熟”“天然亲”。

四川省教育厅综改处副处长钟俊敏曾与王亮在“9+3”办公室共事3年,他记得,不少“9+3”学生建的QQ群,都把王亮拉了进去。在他的记忆里,王亮是个比较稳重的人,但有两件事会让他开心得像个孩子:一件事是跟同事们聊自己的女儿;另一件事就是和“9+3”的孩子们网聊,“常常听见他在电脑前,聊着聊着便笑出了声”。

李全渝是第一批“9+3”藏族毕业生,如今在都江堰市一家爆破公司做技术员。“和蔼可亲,总为我们着想”,是他对王亮最深的印象。

2012年9月,李全渝和10多名“9+3”优秀毕业生到省教育厅培训,准备在全省“9+3”学校和藏区学校开展巡回演讲,王亮一直陪在他们身边。

李全渝担心自己讲不好,打起了退堂鼓。王亮知道后对他说:“你是第一批‘9+3’毕业生,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和进步,应该让更多藏区乡亲们知道这些改变和进步,让更多老家的弟弟妹妹走出大山,学习知识和技术。”“听了老师的话,我很受启发,让老家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不仅是他的使命,更是我们自己的使命。”李全渝说。

阿佳是阿坝州“9+3”驻成都联络处主任,自王亮到“9+3”办公室工作以来,两人并肩作战了7年。

“王亮是真的爱藏区,爱藏区的娃娃。”一个细节让阿佳印象深刻,每次到有“9+3”学生的职校检查、调研,提起“9+3”学生,王亮从来都用“我们的孩子”来称呼,“说起来只是个简单的称谓,但这让我们这些来自藏区的干部或者家长学生听着特别舒服”。

2011年9月,一场有记录以来最大的洪水突袭四川渠县,使得地处城南的渠县职业中专学校全校被淹,学校里有30多名来自阿坝州的“9+3”学生。

情况紧急,王亮和阿佳火速赶往渠县,但水势凶猛,根本无法进城,通信中断,也联系不上学生。王亮一边安慰着急的阿佳,一边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情况,最终通过当地媒体发来的照片了解到了孩子们的具体情况。

照片上,文静和桑青卓玛两个女生抬着电视,罗刚、尼开泽仁等小伙子帮着老师抬机器设备……原来,洪水来临时,孩子们主动帮忙转移学校的财物设备。王亮笑着对阿佳说,孩子们虽然满脸汗水、满身泥巴,可是他们笑得多开心,“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学到了怎样爱自己的学校,怎样和老师、同学团结在一起,收获一定更大”。

两天后,洪水稍退,王亮和阿佳终于进入了学校,听着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兴奋地说着如何一起抢救学校财物,如何一起清淤……阿佳百感交集:“老王是真懂这群孩子呀!”

“他把整颗心都扑在民族教育和扶贫事业上”

与王亮共事过的人都说,他的大脑就像个政策“储存库”。“老王对‘9+3’实施的背景、政策非常熟悉,你需要了解什么,他立刻就能回答上来。”甘孜州“9+3”驻成都联络处主任巴呷说。

“脚上跑得勤,业务才办得熟”,这是王亮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14年,“9+3”惠民政策又走进了大小凉山彝区,王亮变得更忙碌了。“全省100余所‘9+3’学校,他至少跑过一次,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各县,他也跑了个遍。”跟王亮一起共事多年的四川省教育厅职成处副调研员康滨说,王亮在工作中总是一步一个脚印,不挑肥不拣瘦,实实在在为学生做实事、做好事。

2012年,王亮和内地部分职校校长到阿坝州开展招生宣传工作。一路上,他“摇身一变”成了向导,给校长们讲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习俗,让大家尽可能多地了解藏区的孩子,他们的生长环境,让校长们从内心更加包容他们。

一些农牧民对“9+3”政策不了解、不理解,王亮绞尽脑汁帮助校长们想点子、找切入点,说服学生和家长,更好地开展宣传。

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初到内地的“9+3”学生往往很不适应,时常闹点儿小情绪,和同学发生点儿小摩擦。王亮便经常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往往是三更半夜一个电话,便直接从床上‘跳’起来,马不停蹄往学校赶。”钟俊敏回忆说。

随着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熟悉民族地区工作的王亮又多次被抽调参与四川藏区、彝区脱贫攻坚督察工作,四川省教育厅扶贫办干事廖志勇曾几次跟王亮一同下乡督察。“老王是个喜欢钻研的人,对政策吃得很透。扶贫涉及的20余个专项政策,他都细细研究过,每项都了然于心。”廖志勇说。

廖志勇还记得,一次他们到一个县上督察,分成了多个小组前往不同村落,按约定时间晚上6点前返回县城。然而,王亮为了把问题一个个摸回来,逐户逐户地挨家询问、拍照,返回县城时,已是明月高悬。

“踏实、勤恳、尽责、热心,老王所做的事从来都不是惊天动地,但总是润物细无声。他把整颗心都扑在民族教育、扑在了扶贫事业上,付出的心血,我们都看得到,也将铭记于心。”四川省教育厅总督学、“9+3”免费教育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傅明这样评价。(鲁磊 杜蕾 刘磊)

/短评/

教育扶贫工作的一面旗帜

“他把整颗心都扑在了民族教育,扑在了扶贫事业上。”四川省教育厅“9+3”免费教育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干事王亮倒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带着对高原藏区脱贫攻坚事业未竟的遗憾和对藏区孩子们无尽的爱,永远离开了。

职业教育能够发挥“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作用。让藏区乡亲走出大山,学习科学技术,过上好日子是王亮的工作,也是他最朴实的心愿。他是藏区孩子们的引路人,引领孩子们走出雪域高原,学习知识和技术;他是藏区孩子们的贴心人,他最懂孩子们,也最爱孩子们,为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烦恼和麻烦;他是雪域高原教育的播种者,为雪域高原播种光明和美好的未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目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到决胜阶段,越往后、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脱贫的难度就越大。高原藏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更是难啃的“硬骨头”。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啃下“硬骨头”,必须满怀爱心、不惧艰险、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王亮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诠释了对藏区教育和扶贫事业的拳拳爱心。王亮是一面旗帜,他坚毅的步伐、深广的爱以及对高原藏区民族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为广大教育扶贫干部树立了榜样。

王亮走了,但精神长存。我们要以王亮为榜样,学习他对党的教育事业无比忠诚无比热爱,学习他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教育脱贫攻坚第一线,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之中,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原标题:追记王亮:他把整颗心扑在教育扶贫事业上

来源: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404/c1053-29908105.html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2017教育扶贫实现“精准滴灌”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刘博超   一月的陇原风寒彻骨,厚实的羔羊皮袍也挡不住涌渗而入的凉意。在海拔3400多米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代乾教学点,穿着布质藏袍的孩子们飞快地从宿舍跑出,钻进教室。雪山环绕的代乾村,教学点是最暖的地方,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地方更是温...

西藏今年开通世界海拔最高公路特长隧道

中新社林芝2月21日电 (刘荫)记者21日从国道318线西藏林拉公路改造工程米拉山隧道项目建设指挥部处获悉,位于西藏拉萨市和林芝市交界的米拉山隧道将于今年6月30日完成通车任务,届时将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特长隧道。   米拉山隧道项目是国道318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的控制性工程,平均海拔达4740米以上。隧道按照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左线长5727米...

福建省262所学校有中职教育招生资格

台海网(微博)4月27日讯 (海峡导报驻福州记者 林芹)省教育厅近日发出通知,2015年我省具有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资格的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共262所。   这262所学校分别是:省属中等职业学校21所、福州市中等职业学校37所、厦门市中等职业学校18所、宁德市中等职业学校12所、莆田市中等职业学校18所、泉州市中等职业学校32所、漳州市中等职业学校22所...

福建首批中职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公布

台海网11月22日讯 (海峡导报驻福州记者 林芹)导报记者昨日获悉,省教育厅近日下发通知,确认福建省机械行业公共实训基地等9个基地为首批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并予以公布。   据了解,《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依托行业企业、职教集团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行业或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为加快推进中职教育公共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