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王亮(左四)给藏区学生宣讲招生政策。(资料图片)
初春,青藏高原东部的康巴大地还是冰雪的世界。
每年这时候,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跋涉在茫茫冰原,爬雪山、过草地,追着牧民的脚步,掰着手指告诉他们:一名学生学会一技之长,就是让一个家庭致富;一个家庭好起来,就可以带动周围亲戚、周边乡亲的观念改变,会有很多人因此受益,这笔账算下来多么可观!
饿了,大家就啃一口背包里的干粮;渴了,捧一口冰冷的河水。但在大家擦汗歇息的瞬间,心中都会不由得隐隐一痛:一位战友的身影,再也见不到了。
2018年1月,四川省教育厅“9+3”免费教育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干事王亮,到甘孜州新龙县对教育脱贫攻坚工作进行验收、考核,到达稻城亚丁机场后,身体出现严重高原反应,仍坚持带病工作。返回成都后,立即入住医院接受治疗。2月13日,因病不幸逝世,年仅54岁。
雪山低声吟,草原轻轻唱,故人音容断,长歌哭王亮。
“他默默无闻,只晓得埋头苦干;但他又像一个擎着火把的兄长,让人心底踏实,领着我们追逐一个又一个梦想。”走近王亮的家人、同事、生前好友,就会强烈地感觉到,有一种力量超越了悲伤。他仿佛化作雪域高原上的一朵冰花,微小但却美丽,只等太阳照耀,便成为水滴浸润下去,与他挚爱的高原再不分离。
西出阳关“有故人”
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康定以西数十公里,有一座叫“折多”的大雪山,是一道天然的关隘,也是高原和山地的分界线,路途艰险。千百年来,汉藏同胞把向西翻越折多山叫作“出关”。
今年,已是王亮“出关”的第七个年头。为从根源上解决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四川从2009年开始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在藏区组织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优质职业院校免费接受3年中职教育。2010年,王亮到省教育厅“9+3”办公室工作。每年3月到5月,牧民远牧未出,是“9+3”招生宣传关键时期,王亮总要“出关”宣传,每次都去最边远的几个县,一跑就是近半个月。
冰雪尚未消融的高原,氧气最为稀薄。而王亮这个在高原工作的“老兵”,在身体稍有好转之后,便跟着督察组不停歇地工作。到教室听课、与学生交流、查看学生宿舍和食堂,每到一处,他都认真查看资料、记录,详细询问贫困学生的相关问题。
而这次“出关”,竟成诀别。老王,走了,走了!
甘孜州教育局职成科干事林东至今不愿相信王亮离去的消息,“总觉得还能接到他的电话,乐呵呵地问我今年的招生情况”。2015年,林东负责州上“9+3”工作,短短两年时间,与王亮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称呼王亮也由“王老师”,慢慢变成了“老王”。
跟王亮接触过的人都知道,老王是一个对藏区充满情怀的人。早在30多年前,他便与藏区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4年,王亮在西藏昌都地区参加工作,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后来又担任校团委书记、教导处主任、副校长等职务。1996年9月,他调到昌都地区教育局教育科主持工作。直到1998年9月,为了照顾老家的父母和子女,才回到四川。
“他在昌都地区待了15年,和藏区孩子、家长打了15年的交道。”妻子黄雅青说,王亮在当教师时,就把所有爱倾注在藏区学生身上。有一年,王亮还在当班主任,几个孩子调皮逃学到山里玩,为了找到孩子,王亮漫山遍野到处寻找,海拔4000米的山路不好走,他摔了一跤,头破血流。
“为了跟学生、家长更好地交流,他学会了藏语,可以毫无障碍地跟他们交流。”黄雅青说,30多年后,他还跟以前的藏族学生保持着联系。
西出阳关“有故人”。也许王亮对“出关”如此执着,是因为广袤的高原上有情深义厚、并肩工作的战友,更因为他早已把藏区孩子们装进了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