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微博)9月3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魏文/文 杨靖/图)孩子满腹牢骚,抱怨父母给自己太多限制,没有了自由;家长一腔苦水,责怪孩子不知体谅父母心。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该放手,还是孩子对父母的关心要领情?
我们先来听听孩子的诉说吧。
讲述
放学迟了,我爸就发火
小瑜(化名,初二女生)
不可否认,爸妈很爱我。听奶奶说,我在五六岁前都特别麻烦,动不动就感冒生病,爸妈因此操了很多心。有几回我高烧不退,爸妈就轮流陪着我通宵达旦。
上小学后,我的体质慢慢好转,爸妈对我的爱有增无减。去少年宫上兴趣班总有妈妈陪伴,到游泳馆锻炼也有爸爸同行。虽然学校离家不远,但只要爸妈有空,他们都会去学校接我。那时,和爸妈在一起的感觉很快乐。
上初中后,爸爸、妈妈还是像从前那样对我。可我开始觉得有些不适应了。比如,有时我很想和同学一起出去玩,可妈妈总是千方百计地阻止我,还说:“想出去玩的话爸妈带你去玩不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和同学一起出去?”
话虽然是这么说,可与同学在一起玩和同爸妈出去玩的感觉还是不一样,聊的话题也不一样啊。如果我为自己解释,妈妈就丢下一句话:行行行,你去吧!看到妈妈不高兴,我又不忍心一走了之。
妈妈总是说现在的社会太复杂,涉世未深的孩子容易上当受骗,尤其是女孩子不该到处乱跑。在她眼里,家里才是最大的保险箱。我平时很听话,只是偶尔才对爸妈提要求,可他们还是给了我很多限制,我拥有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太少了。记得有一次英语老师拖课,放学回家迟了,我爸就发火。现在想来我都觉得不可理喻。
平时爸妈还限制我用手机和上网的时间,还有许多生活上的琐事他们都要管,比如穿什么衣服、留不留刘海……我有时忍不住会和他们顶嘴,和爸妈的关系一度变得很紧张。
面对这样的爸妈,我该怎么办?
点评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陈泽清(厦门逸夫中学心理咨询师)
致小瑜—— 这是成长中的甜蜜烦恼
这是你成长中的甜蜜的烦恼。看到小时候你爸妈能陪你学习、玩乐,给你无微不至的照顾,你肯定有个幸福的童年。这就是我作为老师,常给家长提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建议——陪伴,这是很多家长都做不到的呢。
你现在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会付诸行动了,甚至因坚持意见而“反抗”了。是的,你自己也发现:自己变了,但爸妈还和以前一样。小瑜,你才是“变量”哦。你“觉得有些不适应”,那是不是可以给爸妈一点适应的时间呢?
对爸妈的做法,对自己的心态别太早下结论,很多青春期的学生,就是因为这样跟家长有了所谓的“代沟”。接下来我要说的第二个关键词:沟通。父母担心的“择友”问题,肯定也是有的,我想是不是可以把同学的情况和父母介绍一下,带来家里做做客、聊聊天?出去的时候,和父母保持联络,回来分享下见闻、心得?
给自己和父母一个适应的时期,多沟通交流,而不要执拗地认为:他们什么都要管,我才不要你们管。不要觉得“不可理喻”,既然是你“变”了,沟通你可得主动哦。
第三,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就是理解。如果你有看到最近女大学生失联的新闻,相信你会明白父母的担忧不无道理啊。所以你想“拥有自由和独立的时间和空间”,你得用种种行动,去取得父母的信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之前的理解,是和他们保持良好关系的前提哦。
知易行难,但我相信你可以的!
致父母——过度保护肯定弊大于利
纪伯伦有首诗《致终将远离我们的子女》,最近在朋友圈流传挺广。其中有句诗“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翻译过来就是“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这跟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方式有本质上的不同。
孩子在慢慢长大,父母更应该做的还是陪伴。萧敬腾在《开讲啦》中说道:在青春期,由堕落到醒悟,靠的是一位义工的陪伴,没有指责、没有说教,是他生命中最感激的人之一。但绝不是说不用教育引导。这里分享我的两个教育经验:
一是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但帮助他不要付出太大的代价。现在感觉哪里都有不安全的因素,家长不放心理所当然,但是孩子终将长大,过度保护肯定弊大于利。比如和同学的交往,不应单纯地反对,而是去了解他们的朋友;不是去完全地限制,而是教给他们自我保护的方法。“放羊式”和“训鹰式”的教育都不可取,中间那个度,也是家长们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的课程。教育过程要“抓大放小”,什么都不让的结果一定是什么都不会。二是教育最难的部分不是说教而是倾听。有个故事,在上公开课时,老师问学生:两个苹果一个大,一个小,你给妈妈吃哪个?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给妈妈吃大的。只有一个小女孩怯怯地回答说:我两个都要吃一口。老师只好再问一句:为什么?女孩子回答:我想试下哪个甜,甜的那个给妈妈。
听到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上初中之后,和他们交流越来越少。但或许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当他们在尝试进行沟通的时候,有多少次,被父母打断、斥责。我们用主观的思维框架,束缚了孩子的成长。不妨多用问句,少下结论;多用心地倾听,少权威地说教。
有段话在微博亲子圈得到很多家长的认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这句话有点“细思极伤”的感觉,但“分离的背后,是孩子自我成长的需要”,却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