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转型 啃老不应成为习惯
在人们的印象中,“啃老族”或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毕业后不工作,衣食住行全靠父母;另一类则是工作了,但由于工资偏低,生活成本偏高而向父母求助的情况。二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主动”与“被动”的差别。事实上,前者经常被贴上“挑肥拣瘦”、“眼高手低”、“精神残疾”等贬义标签,而后者似乎有着更多的无奈。
华侨大学社会学博士王嘉顺老师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啃老族”,跟整体的就业形势、大学教育以及父母的态度都有关系,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因为一些年轻人进取精神不足。
在就业和创业初期,毕业生难免会遭遇就业难,工资低,房价、生活成本高等赤裸裸的现实,但这些都不是大学生可以长时间心安理得啃老的原因。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啃老可能确实存在无奈的成分,但若因这种无奈任啃老成为一种习惯,那就是有违社会伦理的现象。
也有专家认为,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变动中,需要年轻的一代加快速度跟上社会变化的节奏,否则,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就会沦落到需要从父辈那里索取资源来保障自己生存的地步。
此外,父母的过度溺爱也被认为是啃老现象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