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传统日记与现代互联网时代的写作方式存在一定冲突。在汲安庆看来,书写方式的更新换代,必然造成书写心理、书写行为,甚至谋篇运思的摩擦与阵痛,一个习惯用笔写日记的人,这方面的痛感恐怕会很强烈。但坚持写下去,日渐熟练后,这种痛感便会不知不觉转化为一种快感。
如何让传统日记走向互联网世界?汲安庆说,首先要走向心灵,再走向网络。无论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忠于自己的心灵,才会既悦纳自我,又感动他人。日记从小本本走向互联网,仅是寄寓的空间不同而已,是一小步,而提升日记的“含情量”“含美量”则是无数步。
汲安庆还认为,在心理盔甲重重包裹的今天,开放性日记无疑是示诚、示善、示美之举。是一种难得的襟怀与勇气。袒露心灵,真诚对话,有效的理解才会成为可能。
记录心灵成长过程 “日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因为不断地记写,与生活对话,与自然对话,与自我对话才会成为可能,一个饱满、笃定,充满理想,而又不失理性批判精神的自我才会脱颖而出。”
汲安庆说,日记不仅忠实记录自我,而且也在探索自我,开发自我,提升自我。这是一个无限逼近真实、饱满、理想自我的过程。为了忠实,为了逼近,必然关注表现的各种艺术。于是,日记形式上的审美,内容上的审美也会内化为一个目标。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日记写作?
汲安庆强调两点:一、内容上挑印象最深的来写,欢喜的、痛苦的、可怖的、无聊的,都可进入日记视野。哪怕只是心灵的刹那间悸动,都可以记下来;二、形式上尽量多翻新。学过的文体知识、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要见缝插针地用。对新学的写作招数,尤其要及时运用。比如刚学了《木兰诗》中互文的表现手法,能不能也学着说两句。一旦翻新的意识有了,言语表现力不愁不提升。“日记是私人性很强的文体,可以摆脱理论八股的束缚,在直觉中见本质,在刹那间见永恒。”汲安庆说,有的作家甚至直接运用日记的形式进行创作,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他同时指出:日记的这种作用是自然生的,也不宜拔得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