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微博)2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魏文/文 杨靖/图)对父母而言,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美丽而漫长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既有惊喜和满足,也常常伴随着烦恼与困惑。比如,不少父母发现,孩子在学校守纪听话,表现良好,可在家里却调皮任性,蛮不讲理。
孩子在家里和在学校的表现为什么截然不同?这种情况正常吗?开学不过一周,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纪女士来电表达了自己的困惑。
讲述
在校好孩子,在家小霸王
纪女士(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
我一直很困惑:学校里的好孩子为什么一回到家就变成了“小霸王”?唉,说的是我们家上小学一年级的臭小子。经历了“鸡飞狗跳”的一年级上学期,以为自己总算适应了“家有读书郎”的新生活,憧憬着这个学期能够轻松一些,却原来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在学校老师的口中,儿子尊重老师,关心同学,守纪安静,有礼听话,不乏聪明,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在学校遇到老师,他们对儿子总是赞不绝口,这让我很欣慰。可是,一回到家里,看着和学校判若两人的儿子,我不禁烦心不已。
没有了校规、班规的约束,没有了老师的目光,回到家里的儿子变得调皮任性、不服管教。在学校,儿子对老师言听计从,老师说一他不二;可在家里,儿子总是喜欢顶嘴,我们说三句,他能听一句就算不错,对爷爷奶奶,他也呼来唤去。臭小子甚至扬言:“我在学校闷了一整天,累死啦,回家我就是要尽情放松。”
儿子话说得不错。我也知道,家的确应该是一个让孩子尽情放松身心的地方,可儿子的“放松”有变成放肆之势。而经过一个寒假,儿子变得更加“失控”。这些天,放学一回到家里,他就端坐在客厅里的电视机前,目不转睛,爷爷、奶奶对他束手无策。一直等到我们下班回到家里,儿子还对电视依依不舍,成了一个十足的“电视虫”。
在家里,儿子性子急躁,有时喜怒无常,有时故意较劲,蛮不讲理,像个“小霸王”。孩子爸爸责怪我把儿子惯坏了,可我觉得自己很无辜。是不是独生子女都存在在家在校大相径庭的这种“两面派”的情况?我该不该要求孩子在家里和在学校表现都一个样?
点评
“两面派”缘于教育标准不一
吴玉琼(厦门梧村小学副校长)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在家和在校表现“两面派”的情况,有生理和心理的内在因素。孩子在学校期间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回到家后,在父母面前,孩子会彻底放松,他的内心也许是:在学校、在外面是不能做错事的,而回家了,做错了事父母也是会原谅的。
若是家校对孩子的教育标准不一,对孩子行为准则的要求不同步,就会导致孩子在学校有好的表现,但一回到家就立刻被“打回原形”的情况发生。
在学校,围绕孩子的成长目标制定了学生守则、习惯养成等常规,这些需严格遵守的共同约定不仅贴在墙上,更重要的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导深入孩子的内心,在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下,又有同伴榜样的影响,孩子们在学校表现会很出色。
在家里,宽松的氛围中很少会有家庭公约的约束,加上长辈之间教育孩子的观念往往不统一,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孩子入学前就没有替他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或是家长本身就没有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严格和溺爱,造成孩子任性和散漫,管教孩子缺乏尊重和耐心,习惯用命令或粗暴语句来要求孩子的,就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表现出不合作的举动。
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在家和在校的“两面性”行为是很正常的,如果孩子在校与在家的表现长期不一,甚至截然相反,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孩子的性格分裂或形成双重性格,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主张
家长、老师成为教育同盟军
如何让孩子在家和在校表现“一致”?吴玉琼主张从三方面着手改善:
规则请进家门。大多时候孩子明白得很,在什么地方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作为家长,当孩子里外不一时需要扪心自问:家庭生活的规则与秩序是否有很好地建立?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有理无理),是否过于包容,没有底线、原则?为什么孩子有在你或者家中长辈面前乱发脾气的胆量?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建立平等健康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避免“众星捧月”似的围着孩子转,把孩子看成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对孩子成长真正起作用的是人格,家长应坚持做好对孩子良好品行的教育,小到餐桌礼仪,大到吃苦耐劳、尊老爱幼等,规范孩子行为及习惯。
孩子无理取闹时,父母没有原则地退让会让孩子变本加厉地一再挑战底线。必须让孩子明白,爱里的容忍也有底线,不能触犯原则。孩子会不会有变化,多半取决于家长坚持的力度,你不能坚持,孩子的坏习惯就改变不了。
家长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家长的教养态度、教育行为影响着孩子的发展。现在的问题是,家长一方面对孩子的表现很在意,要求孩子这样那样,但自己却做不到。譬如有的年轻父母对自己的父母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地当保姆使用,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之下,孩子自然对爷爷奶奶也就不懂得起码的尊重。
又譬如作为家长,若习惯一回家就打开电视,或晚上坐在电脑前泡韩剧,或没事把玩手机成为“低头一族”,怎能指望孩子远离电视、电脑或手机的诱惑?
家校勤于沟通。家长和老师成为教育同盟军。若家长与老师彼此不了解孩子在对方环境的各种习性和表现,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家长应采取积极态度,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
发现孩子在校和在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应与老师共同努力加以纠正教育;还应了解孩子两种不同表现产生的原因,帮助孩子积极调适心理,使孩子的两种不同表现接近,最终接轨、融合。家校教育同步,标准统一,要求一致,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为我们所期许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未来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