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光荣使命的外交官——
父母的爱,是隐形的翅膀
本报记者 牛瑞飞
在常人眼中,外交官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代表国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可是,又有谁知道,作为父母,在职业光环的背后,又有多少与孩子天各一方的痛楚和无奈呢?
“第一天见到你,心里感觉很温暖,因为我们全家都团圆了。明天又要分离了,多么伤心的一天,我不想让你走,我想抱住爸爸的大腿,号啕大哭。”这样一首略显稚嫩的小诗,是一个外交官的女儿写给爸爸的。
“孩子,世上的母爱是相同的,但是,妈妈不能每时每刻在你身边见证你的成长,因为妈妈是一位外交官……当祖国的外交事业需要妈妈常驻一线的时候,妈妈不能说不,即使有了你,即使你还那么小。”这样一封令人落泪的书信,是一个母亲写给女儿的,女儿只有一岁半,可她不得不离开。
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感受,对外交官来说比比皆是。你被自己的孩子称呼过“叔叔阿姨”吗?你的孩子知道“爸爸”是什么意思吗?一位外交官眼含热泪地说,出差上飞机的那一刻,孩子正发着高烧,但外事任务在身无法留下,从此,她的孩子生病了再也不找妈妈。
为了工作远离祖国,难享天伦之乐,是外交官的家常便饭,而外交官的下一代则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他们比别的孩子更早地面临离别,更早地习惯独处。现在,国家政策允许和鼓励父母携子赴外常驻,但是,有的地方战火纷飞、枪声不绝,有的地方地处高原、空气稀薄,有的地方炎热干旱、疾病肆虐……外交官在五大洲每一面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工作生活,而孩子们要留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边生活三四年甚至更长。
一位外交官的比喻很感人,“外交官对孩子的爱是双隐形的翅膀,和父母的分别会让他们心灵更加强大,飞得更高,看得更远。”
事实上,留守不是农村孩子的“专利”。在城市,因为父母两地分居或长期出差,因为父母忙碌而造成的“隐性失陪”或“半失陪”,这样的孩子则无法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