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话专家:附在“编制”上的“光环”终将褪色
提起编制这个词汇,很多人会产生 “收入稳定”“高福利”之类的联想。现阶段“编制”两字究竟意味着什么?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未来“编制”这个特殊词汇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些问 题,新华网记者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
旧的体制惰性造成年轻人对“编制”趋之若鹜
新华网记者:一方面事业单位改革在全国稳步推进,另一方面很多年轻人对事业单位、对编制仍然趋之若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汪玉凯:针对事业单位改革,中央提出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稳步推进的指导思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通常人们讲的“老人老办 法,新人新办法。”一些单位转企改制后,新进人员就没有“铁饭碗”了,但老人依然还有。这就导致了很多人产生一种“搭末班车”的心态,就是赶在改革真正来 临前,搭上体制的最后一班车,成为事业单位的老人,进而享受“老办法”“老待遇”。这实际上一种旧的体制惰性,这种体制惰性造成了普遍的社会惰性,年轻人 求稳,求保障。
改革淡化编制色彩
新华网记者:“编制”一词在我国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语境。现阶段,有编制和没有编制各自意味着什么?差别有多大?随着相关改革的推进,您认为未来“编制”一词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汪玉凯:目前在一些单位,有编制和没有编制在收入和隐性福利上差别都很大。这也是很多人宁愿选择编制而放弃事业的原因。
关于事业单位改革,从各地情况来看,尽管山东、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在2008年成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地区。另一项改革是去年 开始推行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开闸,从今年开始到 2015年基本完成分类改革,将其分为行政性事业单位、经营性事业单位、公益性事业单位三类。让行政性事业单位回到行政机关,经营性事业单位变成企业,剥 离两头,留下公益性事业单位。这个改革涉及126万家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大约4000万人,如何能归好类,而且归得合理有序,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挑战 性。
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是第一步,下一步的剥离才是动真格的,直接涉及到众多人的切身利益。在剥离中,国家政策设计做了充分的考虑,如“老人老办 法”、“新人新办法”,并制定出明确的政策界限,但真正实施起来,要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制度。如何化阻力为动力,是一篇大文章。
夏学銮:得益于国家所实行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从现行个别单位实行的政策看,编内编外人员差别会越来越小,随着相关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编内”和“编外”的区别将不复存在,附着在“编制”上的“光环”终将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