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为编制搏”折射三种心态
近日,有这样两则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是刚刚结束的2013年国家公务员招考报名人数达到破记录的150万人,竞争最激烈的一个岗位达到 9470:1。二是本月初,在哈尔滨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事业单位编制环卫工中,457个招聘岗位引来了11539名报名者,其中还有29名硕士生。
年轻人“削尖脑袋”谋求一个编制,折射出什么样的心态?近日,新华网记者邀请专家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了梳理和剖析。
“求稳”心态:“小富”能否“即安”?
【案例】原本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刘武2010年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某市的一名城管队员,尽管收入锐减,但他依然乐此不彼、信心满满。
“现在的工作非常轻松,几乎不怎么用脑就可以应对,每天就是按部就班的出去巡逻几圈,再也不用冥思苦想写方案,低三下四谈广告。”刘武认为,进了公务员队伍,就意味着一辈子不用再为工作操心了,老了也有保障,在企业工作目前看来收入是高点,但终归是不稳定的。
【解析】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学銮分析指出,这一现象反映了当下年轻人重“铁饭碗”轻“创业”的“计划经济心态”,或者说是“他人导向”心态。
“这和我2000年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相比,在‘自我导向’和‘他人导向’的选择上,当下年轻人有某种程度的退步。”夏学銮说,当下年轻人的编制情节不但源于害怕竞争,渴望寻求一个无后顾之忧的避风港,还源于依赖思想和小富即安心理,这和家庭教育和整体的社会惰性有关。
当前社会中,确实存在显失公平、保障乏力情况,目前我国城镇劳动力社会保障覆盖率还很低下,再加上经济下行带来的就业压力,体制外就业的稳定性降低,年轻人对发展空间以及未来保障的预期也开始下降。体制内的种种好处自然对年轻人就业具有极大诱惑力。
夏学銮建议,年轻人还是要以自己所钟情的事业为重。事业是个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长期因素。要编制可能是制约个人发展的桎梏,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人才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