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编制:“对我来说,编制如鸡肋”
在张倩倩为“编制”放手一搏的时候,安徽省某高校土木工程系教师刘磊正在为编制纠结。对已经参加工作7年的他来说,已有的教师编制有如“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学校的工作清闲,但收入相对较低。两年前经朋友介绍,刘磊在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下属质量检测中心找了一份兼职。说是兼职,因为业务能力突出,刘磊在质检中心每个月领的工资比在学校的全职还要多。
拿着两份工资,家庭收入改善了,但刘磊却高兴不起来。“学校工作有评职称的压力,质检中心的工作更是马虎不得,分毫的差距就可能导致很多人的身家安全受到损害。”忙的时候,刘磊形容自己“累得跟头牛一样”。
刘磊想过辞去教学工作,质检中心的领导也有意“留人”,但谈判却因编制问题而僵持下来,质检中心开出的条件是:“工资待遇和正式员工一样,但不解决编制。”
在“体制内”已经工作七年的刘磊很清楚“有编”和“没编”意味着什么。这种差别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最为明显:编内人员会享有各种高档食用油、购物券、卡等福利,而编外的人只能默默看着并装作不在意。
最让刘磊难以忍受的还不是这些明面上的差距,而是“在同一个单位,‘编内’和‘编外’的人之间仿佛永远隔着一道看不见的线。而且无论你工作多么出色,你似乎永远也无法进入这个单位的核心圈子,干活可以,但是提升多半没有你的份。”刘磊无奈地说。
“虽然学校的收入低,但毕竟有编制。让我一下子从‘有编’到‘没编’,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也不甘心。”权衡再三,刘磊依旧每日奔波在教室和建筑工地之间,“两头忙着,两头都像‘边缘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