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1月17日讯 据东方网报道,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程代展带了五年的学生张季(应要求化名),即将博士生毕业,拒绝老师安排的继续“读博士后”的道路,反而去当一名中学老师。这个决定让程代展老师无法接受,因为他认为,这个学生“天生就是做科研的材料”。他“哀莫大于心死”,欲哭无泪时,写下了博文《昨夜无眠》。仅仅两天,该篇博文的阅读次数已经超过了7万次。(11月16日《广州日报》)
做什么工作还是得本人自愿,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应该过度干预。毕竟人生的道路是自己选择的,也得自己一步步走下去,其他人根本代替不了。更何况他人越俎代庖制订的人生规划很多情况下只是一厢情愿,未必就真适合当事人。作为老师,应当尊重年轻人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权利,相信他能够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毕竟,科研之路并非一路平坦,有鲜花也有荆棘,不仅要讲天分更需要毅力。既然学生称“做研究太累,没兴趣,不想做了”,就算强逼着他去搞科研,恐怕也出不了什么成果。只有真正把科研当成事业,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会专心做研究,也才容易做出成绩。
博士去当中学教师,未必就是人才浪费。至少比起博士镇长、博士县长来,博士教师并没有脱离教学、科研一线,所学的专业知识也不是没有用武之地。且不说可以向中学生普及科学知识,在中学生中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苗子,搞科研也不一定要在高校或研究所,中学教师同样可以从事科学研究,一样可以出成果。
比如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2008级本科生刘路,在大三时通过潜心研究成功攻克了一个多年未解的国际数学难题: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引起世界广泛赞誉。韶关学院大四学生王骁威在6个月的时间里,独自成功论证了世界数学界自上个世纪提出的一个著名猜想——“仅用1表示数问题中的素数猜想”的不成立性。他的论文成功被国际著名数论杂志《Journal of Number Theory》选定,将在2013年2月出版的杂志上刊发。在校大学生都能取得不错的科研成果,相对而言条件更好的中学教师未必就不能做得更好。如果张季到时真的发现自己更适合于搞科研而非教学,再回归科研队伍也不晚。
当然,博士生不愿搞科研,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高校或科研机构给新人的待遇太低。而中学给的待遇却很好,不仅解决房子问题,工资也不低,在高校要五到十年之后才能达到这种待遇。虽然在科研领域作出成绩的话,待遇远比普通中学教师强,但那不是一两年就能做到的,至少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而博士生毕业时就已经二十七八岁了,要是继续“读博士后”,毕业时就要近三十了,已经到了成家生子的年龄了,对房子、收入的渴求无疑更加强烈。尤其是家境不太好的家庭,供子女读了20多年书,哪有钱再供其买房、结婚?先找个待遇较好的工作解决生活问题,成家立业,显然比科研的诱惑更大。高校或科研机构要留住人才,还是得拿出有吸引力的待遇来,不能光靠画饼留人。